沪剧《芦荡火种》改名京剧《沙家浜》,实际上这“火种”有来头的
更新时间:2025-09-14 07:23 浏览量:1
1939年,江苏昆山一带的阳澄湖畔 一支无法跟随新四军大部队反扫荡转移的伤病员,留在了当地。伤病员共有36人,伤情有重有轻,在敌人扫荡期间隐藏在阳澄湖中的芦苇荡里多天。
由于芦苇荡环境恶劣,狂风暴雨,加上缺医少药,有10个重伤病员因患败血症牺牲,一个伤病员被大水冲走。剩下的25个伤病员,在当地群众的帮助和掩护下,转移出芦苇荡,存活了下来。
这支只有25人的新四军伤病员组成了一个排,开始在阳澄湖一带发动群众,扩大抗日队伍。到1941年初,这支队伍已经扩大到2000多人,正式编入新四军第6师的18旅。18旅在接下来的与日寇和伪军的作战中,越战越强,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队伍发展到了7000多人,成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之一。日寇宣布投降后,盘踞在高邮的日军拒不向新四军投降,18旅奉命攻城,消灭了一部分日军和伪军,高邮城里日寇举手投降,高邮获得解放。
从区区25人的伤病员队伍,发展到近万人的新四军正规部队,充分印证了人民战争的伟力和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法宝。当年的25个伤病员,可以说是这支队伍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段历史非常感人。1959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将这段故事编写出一个沪剧《碧水红旗》,1960年1月投入排练后在上海正式演出。演出时剧名改为《芦荡火种》。
《芦荡火种》的剧名非常符合当年新四军伤病员坚持斗争,发展壮大的史实。也真实的反映了抗日战争就是人民战争的观点,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十年期间,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京剧样板戏《沙家浜》。《沙家浜》是一个中性剧名,特指阳澄湖畔的一个地名,没有具体意义和指向。
京剧《沙家浜》的立意,“火种”的精神已经不太明显了,“智斗”的场景被人们记住了。虽然京剧《沙家浜》的主旨仍然是“用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但伤病员后来的发展壮大很少被提及了。
通过这一段传奇的历史,我们就能清楚的认识到:中国工农红军经过长征只剩下不到8万人,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已经发展到了120万的正规军(八路军新四军)。这就是毛主席说的:战争的伟力来自于人民;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