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主流战争电影对戏曲元素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5-09-12 15:55 浏览量:1
中国战争电影,以其磅礴的工业美学与深沉的家国情怀,探索着民族叙事的创新表达。《金刚川》与《最可爱的人》作为新主流战争电影,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与战争叙事结合,构建了一套植根于民族文化基因的英雄表达体系。影片通过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写意美学及经典剧目符号,赋予抗美援朝英雄精神以古典文化隐喻,实现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对话。
戏曲的美学核心在于“以虚代实”“以形写神”的写意传统。《金刚川》等将戏曲艺术的写意传统纳入战争电影的创作框架,在虚实相生间开辟了更为宏阔的情感与思想空间的同时,通过对戏曲英雄主义与家国情怀等精神内核的现代性激活,使崇高的牺牲精神与集体主义价值观获得了更具民族文化根性的表达,也更容易唤起本土观众深层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这种融合,既是向民族艺术传统的致敬,更是新主流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下确立自身独特文化身份、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的一次有力实践。
研究新主流战争电影对中国戏曲元素的运用,为我们理解新主流战争电影如何通过激活传统美学基因,在构建民族认同与时代精神表达上找到独特的路径与力量,提供重要启示。
影戏传统的发展演进
中国电影与戏曲的联姻可追溯至早期影戏传统,而战争题材中戏曲元素的系统化运用则经历了从隐喻表意到本体融合的演进过程。早期作品中,戏曲多作为文化符号点缀出现,如《厨子戏子痞子》借用京剧《空城计》暗喻抗日志士的智谋,以《击鼓骂曹》彰显民族气节,此时戏曲主要承担符号化隐喻功能。该阶段电影对戏曲元素的运用虽具创新性,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美学体系。
至《八佰》,戏曲元素实现了叙事本体化突破。影片通过三重渐进设计深化影戏融合。首先以赵云皮影戏《长坂坡》象征孤军奋战的壮烈,将端午护旗牺牲场景与赵子龙形象叠合;继而用京剧《定军山》唱段烘托老铁牺牲的悲壮,使仓库屋顶化为定军山战场;最终通过“赵子龙护的是国”的台词,将个体英雄升华为集体精神图腾。这种“戏中戏”结构不仅服务剧情,更成为人物精神的外化载体,标志着影戏传统从点缀性符号转向结构性叙事元素。
《金刚川》与《最可爱的人》则代表影戏传统的成熟期形态。前者构建了完整的三国镜像系统,关班长唱《甘露寺》并牺牲护友,对应关羽“义薄云天”;张飞从怯懦到怒吼《八扇屏》贯口的转变,再现张飞“莽撞人”特质;四川兵刘浩与部属关系暗合刘备与关张的君臣之义。三人牺牲顺序、地域特征及精神内核与蜀汉英雄形成严密互文,构成“三点成面”的文化隐喻网络。后者创新性地引入华阴老腔皮影戏《三英战吕布》,将志愿军群像与古典英雄并置,借群战吕布的叙事母题强化“以弱胜强”的正义性。
这一脉络清晰呈现出戏曲功能的三重跃迁,从局部点缀到整体叙事架构,从表层符号到深层精神隐喻,从艺术借鉴到文化基因传承。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创作始终聚焦于英雄主义主题的现代表达,通过戏曲程式重构战争场景中的崇高美学,为新主流战争电影提供了独特的美学支撑。
“三英”戏曲文化的修辞:民族精神的跨时代映照
三英戏曲,在《最可爱的人》和《金刚川》中作为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重要修辞策略存在。“三英”即刘备、关羽和张飞,导演通过三英戏曲符号,赋予志愿军三英身份,以强调志愿军战士身上具有的古典英雄的人物气质。
“最可爱的人”,源于魏巍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用来指称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善战、勇于牺牲的志愿军。随着2020年底,《最可爱的人》网络大电影和动画片的上映与播放,“最可爱的人”以基于榜样机制运作的IP化的生产方式再次进入观众视野。英勇就义的张长河、前往上甘岭战场的张成人、慰问演出过程中倒下美帝轰炸机下的张凤英以及放弃健身参加保卫家国军人队伍的孙子等都是最可爱的人。
“皮影戏”一幕中,地下工作者张长河在剧院表演皮影戏《三英战吕布》,接到国民党前往抓捕自己消息之时,做出牺牲自己、保全民族大义的壮举。片中,他唱着秦腔“胸前狮子扣,腰中挎龙泉,弯弓似月样,狼牙囊中穿,催开青鬃马,豪杰敢当先”,英勇就义。国民党来到戏院宣读对张长河抓捕命令的场景中,导演将关羽战吕布的画面与张长河反复切换,以用关羽之高贵的民族气节,隐喻张长河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皮影戏《三英大战吕布》,主要讲述刘备、张飞和关羽在虎牢关征讨“三姓家奴”吕布的故事。片中被歌颂的对象关羽,字云长,是三国著名战将,经过《三国志》《三国演义》《关帝历代显圣志传》等文学艺术的塑造,逐渐被神话成为具有“忠孝节义”象征的神。网络大电影《最可爱的人》之所以在“皮影戏”一幕,着重描摹关羽大战吕布的场景,意在通过关羽表征共产党战士忠义的国民气节。
《金刚川》则通过挪用三国人物身份、京剧唱腔、唱词来赋予志愿军战士古典英雄人物的气质。《最可爱的人》《金刚川》等新主流战争电影通过挪用古典戏曲英雄人物的身份与故事等强调了当代战争英雄所具有的忠诚、勇敢、为国牺牲的优良品质。
皮影戏在战争电影中的功能与象征
《三英战吕布》是皮影戏的经典剧目,以陕西东府方言演唱,伴奏乐器包括二胡、勾锣、梆子等,表演采用“十不闲”绝技,在电影中承担以下艺术功能。第一,强化战争节奏,烘托悲壮氛围。皮影表演常出现在战前动员或缅怀场景,其唱腔的悲壮感强化战争场面的史诗性,同时以乡土艺术的形式寄托对家园的守护意志。第二,隐喻战场搏杀,虚化暴力呈现。战争电影中的皮影戏中的武打场面常用来传达真实战场的暴力搏杀信息。第三,《三英战吕布》剧目关于三英大战三姓家奴吕布的叙事,暗喻影片所述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
皮影戏赋予战争电影新的文化内涵。高亢粗犷的声腔与激烈的锣鼓伴奏,象征着战士们顽强的生命力;动作迅疾、夸张招式的影人武打特征,诠释着古典英雄的勇武精神;“表演者操控全局”的十不闲技艺,彰显民间智慧与集体主义精神;三英战士群战三姓家奴的皮影戏叙事,诠释忠义伦理与家国情怀的同时,使志愿军精神获得了文化谱系的合法性。
激活传统美学基因、构建民族认同与时代精神
在新主流战争电影中,戏曲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叙事和视觉表现之中,成为连接传统美学与现代电影艺术的桥梁。中国戏曲艺术中,英雄形象通常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忠孝节义、 英雄主义等品质在戏曲表演中得到了高度提炼和美化。新主流战争电影通过借用戏曲英雄形象,塑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英雄群像,其战士的命名、战士形象设计和战斗动作编排均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戏曲。
新主流战争电影从传统戏曲文化中汲取营养,将戏曲声腔、戏曲表演、戏曲人物符号、戏曲精神等戏曲元素与传统战争电影影像有机融合,使中国战争电影由暴力美学走向诗意暴力美学的同时,在文化层面构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谱系。戏曲元素在战争电影中的深层功能在于构建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的象征系统。新主流战争电影通过戏曲元素,唤醒观众集体记忆的同时,构建了中华文化忠孝节义的文化认同与仁义、自强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