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 &的京剧演员,携三十演员海外追梦 却在花甲之年选择归来
更新时间:2025-08-19 22:02 浏览量:1
大伙儿常说,背叛人的这辈子都别想被原谅,要是敢叛国,那更是得被唾沫星子淹死。
但有个京剧演员,早年被人指着鼻子骂 "卖国贼",名字恨不得被钉在耻辱柱上。可她竟在国外一待便是30年,最终荣获国际艺术界的至高奖项,以实力将当初的种种骂声全然堵回。
这故事说起来,能让人唏嘘半天。
1988年的某个夜晚,上海京剧院的人员名单上,有30个人的名字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不是正常辞职,也不是跳槽到别的剧团,是这 30 个人在美国演出完,压根没买回国的机票,就这么留在了那边,说不回来了。
消息传回国内,整个京剧圈跟炸了锅似的。要知道这 30 人可不是普通演员,差不多是上海京剧院的半壁江山 —— 国家花钱培养了十几年,从基本功到登台演出,耗了多少心血?这下说走就走,剧团里好些经典戏都没法排了,负责人急得满嘴起泡。
领头的正是齐淑芳,提及这个名字,凡是当年观赏过《智取威虎山》的人都不陌生。她所饰演的“小常宝”,梳着两条小辫子,眼睛闪烁着星辰般的光芒,只需一句“今日痛饮庆功酒”,便能勾起全国民众的共鸣,随之哼唱起来
可就因着这事儿,报纸标题那架势,简直是恨不得把人给生吞了。"卖国贼"" 崇洋媚外 ""忘了本",这些词跟钉子似的,一下把她钉那儿了。前一秒还被台上台受万人下众人追捧的艺术家,可是下一秒竟沦为街坊邻居骂街时的众矢之的。
上海京剧院的同事们在开会时纷纷摇头叹息:“小齐以前那么努力,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呢?”"
观众们更是气愤不已,有的人甚至将家中的《智取威虎山》唱片愤怒地掰碎,表示:“再也不愿意见到这个‘小常宝’了!”"
最为心痛的是她的丈夫龚国泰。老龚乃京剧院中的音乐佼佼者,众多《智取威虎山》中的曲目皆出自他手,两人曾携手共渡那段最为艰辛的练功时光。那日,他正于排练厅内潜心修改乐谱,不料广播中突然插播了这一消息,致使他手中之笔猛然“啪”地掉落于地,其人呆立良久,仿若灵魂被剥离一般。
前一天通电话时,齐淑芳还说 "演出顺利,很快回家",怎么突然就成了永别?连句解释、一个电话都没有,人就这么没影了,隔着个太平洋,想找都找不着。
那会儿的人想法实在,觉得这不仅是对不起家里人,更是对不起国家 —— 你吃着国家的饭,拿着国家的津贴,最后带着一群人跑国外去,这不是忘恩负义是什么?在那个年代,这种选择,差不多就等于把 "信仰" 俩字踩在了脚底下。
依我之见,齐淑芳踏上这条路绝非一时冲动。她心中早有一股潜藏已久的劲儿,这股劲儿自幼年起便已存在。
她生于京剧世家。爷爷齐甲成乃清末老生演员,在北方戏班红极一时;父亲齐世英更为出众,民国时于上海搭班,其武生戏精彩绝伦,台下叫好声几可掀翻屋顶。哥哥齐英才是上海京剧院的台柱子,嫂子张美娟更牛,人称 "中国第一女武旦",耍起枪来比男的还利落。
自齐淑芳开始有记忆起,她就甚少玩耍。当其他孩子还在胡同里嬉戏,玩着滚铁环、跳皮筋这类游戏时,她却不同,天还没亮就被父亲硬拉起来开始练功了。小腿上绑着十斤重的沙袋,从一楼爬到顶楼,一天得爬十趟,下来时腿都打颤;嗓子练哑了,老娘就给她灌生鸡蛋,腥得她直皱眉,可还是得往下咽。
有回她练 "鹞子翻身",没站稳摔在地上,胳膊肘磕出个大口子,血顺着袖子流。她咬着牙爬起来,用布一缠,接着练,直到天黑看不清动作才停。后来胳膊上留了个疤,她跟人说:"这是戏台子给我的印儿,没这疤,登不了台。"
16 岁那年,她撞上了这辈子的大事。剧团选演员给毛主席表演《三战张月娥》,她演女主角张月娥,一套 "枪花" 耍得又快又稳,最后那个 "劈叉",落地时稳得像钉在台上。
演出结束后,毛主席面带笑容地说道:“三个男子与一个女子对戏,这可不太公平呀。”" 后来剧组就听了这话,把结尾的打斗改成了劝降,这出戏也成了当时的样板。
不久之后,京剧大师梅兰芳前来观看她排练。观毕,梅兰芳拍着大腿赞道:“这孩子,真是可造之材啊!”后起之秀啊!"
就这么着,齐淑芳的名字在京剧圈越来越响。演《智取威虎山》时,她将“小常宝”的机灵与倔强演绎得活灵活现。电影一经播出,齐淑芳之名便传遍全国。那会儿她走在街上,总有人追着喊 "小常宝",她也不恼,笑着给人拱手。
名气大了,她心里的想法也多了。有回跟哥哥聊天,她说:"京剧这么好的东西,不能就咱们自己看,得让老外也瞧瞧。" 这话当时没人当回事,谁能想到,多年后她真为这事儿赌上了一辈子。
可真到了美国,齐淑芳才知道,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的不是一条河,是整个太平洋。
刚开始在纽约唐人街演出,来的都是华人,听着熟悉的唱腔,台下掌声不少。可演了没俩月,票就卖不动了。美国人来看新鲜,看了半场就坐不住 —— 听不懂唱的啥,看不懂台上比划的是啥,脸上画那么多油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票房一天比一天差,剧团账上的钱连场地租金都快不够了。有演员扛不住,偷偷买了回国的机票,临走前跟齐淑芳说:"姐,这日子不是人过的,咱回吧。"
齐淑芳没回。她把自己的首饰当了,换了点钱给剩下的人发生活费,自己则揣着饭盒,去一家中餐馆刷盘子。以前在国内,她登台前得有人给递水、整理戏服,现在系着围裙,在油腻的水池子前一站就是几小时,手上的皮肤泡得发白。
有回一个华人顾客认出她,惊讶地说:"你不是演小常宝的齐淑芳吗?怎么在这儿......" 她赶紧低下头,假装没听见,心里像被针扎似的。
可晚上回到租住的地下室,她还是会拿出戏服,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补磨破的地方。有人劝她:"别折腾了,找个稳定工作算了。" 她摇头:"我要是撤了,人家得说京剧就是个摆不上台面的玩意儿,我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被人看扁。"
转机出在一个叫殷承宗的人身上。这人是有名的钢琴家,也是华人,听说了齐淑芳的难处,主动找上门。他不光给剧团拉来了赞助,还托关系帮他们办了绿卡,让这群人能在美国合法待下去。
有了安稳日子,齐淑芳立马带着人 "闯" 进了美国的大学、社区,甚至教堂。在哥伦比亚大学,她给学生们讲京剧脸谱,红的代表忠,白的代表奸;在社区活动中心,她教老太太们比划 "兰花指";在教堂里,她演《贵妃醉酒》,没了锣鼓点,就用钢琴伴奏,照样引得台下鼓掌。
最让人咋舌的是,她敢用英语唱京剧。《霸王别姬》里虞姬的唱段,她一个字一个字翻译成英文,再按京剧的调子唱出来。国内有人听说了,骂她 "瞎胡闹"" 把京剧改得四不像 "。她不管:" 人家听不懂,再好的东西也白搭,先让他们 ' 进门 ',再跟他们说规矩。"
就这么熬了十几年,2001 年,美国给了她一个大惊喜 ——"传统艺术最高成就奖",全美国就她一个华人拿了这奖。颁奖那天,她穿了件绣着龙纹的旗袍,站在台上说:"这奖不是给我的,是给京剧的。"
后来,她的剧团真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演《杨门女将》,连演 12 场,票全卖光了。有个美国老太太看完抹眼泪:"穆桂英太勇敢了,我要是年轻,也想跟她上战场。" 齐淑芳听了,躲在后台偷偷哭了 —— 这么多年的苦,也都值了。
30 年过去,齐淑芳带着那座国际奖杯回了国。
2010 年,她在上海逸夫舞台演了场《虹桥赠珠》,还是当年的身段,还是当年的嗓子,台下掌声比年轻时还响。可散场后,有人在门口嘀咕:"年轻时在国外享福,老了回来捞名声,便宜都让她占了。"
2013 年,她干脆在上海住了下来,还去戏校当老师。每天早上,她比学生到得还早,穿着练功服,在排练厅里踢腿、下腰。有回一个学生偷懒,动作不到位,她拿起长枪,"啪" 地一下挑掉学生手里的马鞭:"学戏就得真功夫,糊弄观众就是糊弄自己。"
今年 5 月,一段视频在网上火了。82 岁的齐淑芳,头发都白了,可耍起长枪来,跟年轻时没两样,"鹞子翻身" 落地时,稳稳当当,连粗气都不喘。网友们炸了:"这哪儿像八十多的?比我这二十多岁的人都要利落呢!"
她教学生时,总拿出一沓旧照片,指着其中一张说:"这是我 16 岁练 ' 卧鱼 ' 的样子,腰得再下去两寸。有人问她当年缘何滞留国外,她只是淡然道:“我做了应做之事。”"
这些年来,有关她的议论从未间断。
有人说:"她当年走得那么突然,对不起国家的培养,这是事实。"
不少人说:“她将京剧带至百老汇,使外国友人知晓中国有如此卓越的艺术,其功绩不可小觑。”"
还有人拿她 82 岁还在练功说事儿:"要是心里没京剧,能坚持一辈子?"
说到底,这事儿就像块多棱镜,从不同角度看,能看出不同的模样。当年的 "叛国贼" 标签,和如今国际舞台上的认可;当年的 "背叛者" 骂名,和现在戏校里认真教戏的身影,拧在一起,让人说不清道不明。
你说,一个把一辈子都砸在京剧上的人,到底是忘了本的 "叛徒",还是让京剧走得更远的 "摆渡人"?这答案,兴许就隐匿于每个人心中的那杆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