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博物馆“戏曲月”奉上文化盛宴 南北戏韵汇昆山 古韵新声话传承
更新时间:2025-09-12 09:32 浏览量:1
金秋送爽,戏韵流芳。近日,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在昆山拉开帷幕。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特别策划“百戏戏曲月”系列文化活动,在盛典期间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奉上一场融传统韵味与现代风采于一体的戏曲盛宴。
戏曲展演
百戏争辉,共话戏曲传承
当濒危剧种广灵大秧歌与大同耍孩儿在馆内上演着质朴生动的表演时,这原生态的唱腔在江南水乡掀起一阵北方戏曲的热潮。展演中,84岁的广灵大秧歌代表性传承人郭世德为本届百戏盛典最年长的参演艺术家,他唱腔高亢激越,一招一式尽显古韵,成为全场焦点。大同耍孩儿剧种则以独特的“咳咳”拖腔惊艳四座,《狮子洞·扇坟》取材自《西游记》,悟空智斗妖怪的剧情搭配欢腾锣鼓,引得现场叫好连连。
为引领观众了解广灵大秧歌与大同耍孩儿,进一步抢救保护濒危剧种,活动期间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名为“山西濒临失传剧种戏曲对话”的公教活动。戏曲名家与戏迷共聚一堂,为濒危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建言献策。艺术家们结合自身从艺经历,畅谈戏曲艺术的精髓与挑战。互动环节中,观众积极提问,就戏曲的当代传播与创新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山西濒临失传剧种戏曲对话
此外,自9月2日至19日,来自昆山当代昆剧院、南京市京剧院、南京市越剧团、无锡市锡剧院等多地著名院团的众多演员轮番登台,每日开展公益惠民演出,为戏迷呈现了一场场视听盛宴。
昆曲的雅致、京剧的华美、广灵大秧歌的苍劲古朴、大同耍孩儿的深沉厚重、黄梅戏的明快婉转、锡剧的柔美细腻……多剧种交汇于此,绘就一幅绚丽多彩的戏曲长卷。
珍品亮相,非遗触手可及
作为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系列活动之一。“一枝独秀 两岸同缘——昆曲艺术藏品展”于9月9日在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正式开幕,让观众在沉浸式观展中体验戏曲之美。
昆曲是“百戏之师”,昆山是昆曲的故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这是昆山人的使命和担当,也是每一位昆曲人的探索追求。本次展品全部由落户巴城的杨守松工作室提供。每一件展品背后,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矢志不渝。本次展览展出藏品共600件,是在2023年、2024年陆放版画艺术馆和昆山杜克大学展览基础上重新精选的。值得一提的是,俞振飞中山装、沈传芷均孔笛、周传瑛手抄工尺谱等80件今年从台湾回来的昆曲艺术品,也在这次展出中首次与观众见面。
“一枝独秀 两岸同缘——昆曲艺术藏品展”展品
“四时有戏·白露”专题活动以皮影戏表演结合手工制作,为观众开启一段别具魅力的非遗之旅。观众在欣赏完精彩皮影表演之后,亲手参与皮影道具制作,于光影交错间感受戏曲文化的源远流长。
“粉墨春秋·笔识戏韵”则通过脸谱绘制活动,让参与者亲身感受戏曲脸谱背后的符号隐喻与美学意蕴。一系列互动项目打破观演边界,使戏曲文化从舞台延伸至生活,实现“可触、可感、可传承”的沉浸式体验。
皮影道具制作
“水袖起落间,是千年文化的回响;声腔跌宕处,有时代精神的共鸣。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会,更是中华文脉赓续不断、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