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别舍弃这 3 样东西,比儿女孝顺更珍贵
更新时间:2025-09-12 04:36 浏览量:3
上周在小区遛弯儿,听见俩老太太坐在石凳上唠嗑。
张姨攥着保温杯叹气:“闺女上周才打视频,说项目赶工;儿子国庆说接孙子来,也不知道天凉了能不能成。”
李婶儿摸着兜里的降压药直点头:“我家小子更绝,上回通电话说‘妈您别乱买保健品’,转头就把我攒的蜂蜜全塞回抽屉——说是怕我血糖高。”
俩人望着树底下蹦跳的小娃娃,眼神空落落的,像两棵被风吹蔫儿的老槐树。
您说,人老了图个啥?不就图个心里热乎、身子硬朗、日子有奔头吗?
可我最近溜达溜达才发现,好多老伙计把这三样最金贵的东西给丢了——
第一样宝贝:健康这把老骨头,得自己攥紧喽
上个月去医院看望隔壁老张,他躺在病床上直拍大腿:“悔啊,悔没听你劝!”
老张退休前是工厂车间主任,那会儿能扛两袋大米爬五楼不带喘的。
可刚退休那三年,他觉着自己“功成身退”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窝在沙发上看电视剧,顿顿红烧肉配大米饭,血压血脂蹭蹭往上蹿。
去年冬天半夜突发心梗,救护车鸣笛响了半宿,我在病房外瞅着他,瘦得脱了形,胡子拉碴的,哪还有当年在车间喊“抓紧干”的精气神儿?
其实老张不是没条件——俩孩子都在本地,闺女每个月从上海寄进口保健品,儿子儿媳周末必来送炖汤;老伴儿更贴心,把电视调成戏曲频道,每天变着法儿给他削水果。
可问题就出在俩字儿:被动。
他总觉得“老了就该这样”,体检报告塞在抽屉最底层,医生说“少盐少油”当耳旁风,连下楼遛弯儿都嫌“楼梯太高累得慌”。
反观我们楼里的王姨,去年这时候还扶着楼梯扶手直打晃呢。
她闺女给她买了台智能手环,她倒好,刚开始连怎么充电都不会,急得直抹眼泪。
后来咬着牙学,现在能熟练看心率、记步数,每天雷打不动绕着小区走三圈。
“刚开始走两步就喘,”她昨天跟我显摆,“现在能一口气走到公园,遇见老姐妹还能跳两下广场舞。”
您瞧她现在那精神头儿,扎着马尾辫,穿的衣裳比我闺女还时髦——红毛衣配墨绿裤子,裤脚还绣着小牡丹。
我跟您说个实在理儿:健康这事儿,儿女再孝顺也替不了您。
他们能给您买补品、约大夫,可没法儿替您早起遛弯儿,没法儿替您管住嘴馋,更没法儿替您扛下膝盖疼、睡不着的罪。
我总结了个“健康经”——“服老但不认老”。
膝盖不好就少爬楼梯,改成在平地上甩胳膊;记性差就备个小本子,记着“今天该买降压药”“明儿社区有体检”;嫌一个人闷得慌,就跟着老姐妹儿跳广场舞。
我跳了仨月,现在睡眠踏实多了,连老伴儿都夸我“脸上有光”——前几天他还说,我睡觉打呼噜的声音都轻了。
第二样宝贝:老友这坛酒,埋得越久越香
上周末在菜市场碰着老李头,他拎着俩大西瓜直念叨:“我那几个老伙计,好些年没见了。”
老李头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最宝贝的是他那本写满了批注的《红楼梦》。
可自从老伴儿走了,孩子们接去三亚住,他就成了“独居老人”——每天对着电视里的京剧发呆,冰箱里的剩菜能吃三天,连下楼买菜都得拄着拐棍儿。
“上回见着老陈,还是去年清明扫墓,”他掰着手指头数,“老王头去年冬天摔了一跤,现在还在医院;老赵头移民去了加拿大,连个信儿都没了……”
我听着直心疼。
想起我们当年在工厂上班那会儿,下了班总爱凑在小卖部门口抽烟聊天。
那时候穷啊,兜里就揣着俩钢镚儿,买包最便宜的红梅,抽一口能乐半天。
可就是那股子烟火气,能暖到现在。
去年秋天,我试着把当年的老工友拉了个微信群。
刚开始大家都拘谨,发个表情包都要琢磨半天——“老张头”发了个笑脸,配文“各位老伙计好”;“老吴头”回了句“稀罕稀罕”,后面跟着三个憨笑的表情。
后来不知谁提议“每周三晚上七点视频唠半小时”,这一唠可不得了——
老陈头在群里晒他种的西红柿,红得跟小灯笼似的,说“比去年结得多”;老吴头教我们用手机拍晚霞,说要“抓住秋天的尾巴”,结果他拍的云彩像团棉花糖,把我们笑得直拍大腿;最逗的是老刘头,非说自己会唱《红灯记》,结果一开口跑了调,把“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唱成“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个数”,群里炸了锅,老张头打字都抖:“老刘啊,你这嗓子比我家鹦鹉还亮!”
前几天老陈头住院,群里炸了锅。
老吴头让闺女开车送了箱牛奶,附了张纸条“老伙计加油”;老刘头录了段京剧《沙家浜》给他听,虽然调儿跑得厉害,但老陈头在群里发语音:“兄弟们,等我好了,咱们凑一块儿吃涮羊肉——我请客!”
人老了,最怕的就是“没处说心里话”。
跟儿女说吧,他们要么忙工作,要么觉得“您又瞎操心”——我闺女上次视频,我刚说“最近睡眠不好”,她就说“妈您别瞎想,我给您买了助眠香薰,明儿让快递寄回去”;跟老伴儿说吧,几十年了,该说的早说完了,再唠就絮叨——“你看你,又买这破花种子,能不能省点儿钱?”
可老友不一样啊——
他们知道您年轻时候偷摸下河摸过鱼,被队长追着跑了两里地;知道您当年追老伴儿时,在厂门口等了仨钟头,就为送她一束野菊花;知道您最忌讳啥(比如别提“老”字)、最喜欢啥(比如爱吃冰糖葫芦)。
在老友面前,您不用装“坚强”,不用装“明白”,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痛快!
第三样宝贝:对日子的热乎劲儿,得自己点
上个月我去社区活动中心,看见对门孙奶奶在教小朋友扎风筝。
她戴着手套,手指灵活得跟小姑娘似的,不一会儿就糊了个蝴蝶风筝,尾巴上还系了红绸子。
“我年轻时候在纺织厂当工人,手笨得很,”她跟我说,“退休后才学的,这不,现在成了社区‘风筝达人’。”
您别说,现在孙奶奶的风筝在小区里出了名。
每到周末,孩子们围着她转,家长们也凑过来看。
她跟我说:“人老了,最怕的就是‘闲得慌’。你看这风筝,从扎骨架到糊纸,每一步都得琢磨,一琢磨啊,日子就过得快了。”
其实咱们身边这样儿的老人不少——
楼里李爷爷退休后学画油画,现在能把小区里的玉兰花画得跟照片似的,上次社区展览,他那幅《春满玉兰》还挂在大厅正中央;楼下王阿姨开了个“手工坊”,教老头老太太编中国结,编好的绳子能挂在窗台上当装饰,我老伴儿还编了个红绳手链,说要“辟邪”;就连我那以前连煤气灶都不会用的老伴儿,现在都能跟着视频做艾灸了,说“给自己调理调理”——前几天她还灸完脚,扶着墙跟我说:“哎哟,这脚脖子热乎,比泡脚还舒服!”
可也有不少老伙计觉得:“都这把年纪了,学那玩意儿干啥?”
我跟您说,还真干啥!
我表姑今年78,退休前是小学数学老师。
前两年她儿子接她去深圳,可住了半年就跑回来了。
“那边儿楼太高,电梯一关就跟坐牢似的,”她跟我说,“还是咱老家的院子好,能种葱能养花,左邻右舍见了面还能唠两句。”
回来后她也没闲着,在院子里种了西红柿、黄瓜,还养了只橘猫。
前几天给我发视频,她举着个大西红柿笑:“你瞧,比拳头还大!我打算做西红柿炒鸡蛋,等你回来吃——记得带瓶醋啊!”
您看,热乎日子不是等来的,是自己“点”出来的。
哪怕是养盆花、学做一道菜、给老照片写段备注,只要您用心去做,日子就能开出花来。
写在最后:晚年是咱自己的,得活得带劲儿
前儿晚上我跟老伴儿遛弯儿,路过小广场,看见好多老人在跳舞。
有个老太太穿红裙子,转起圈来像个陀螺,边上的人都在鼓掌。
老伴儿跟我说:“你看人家,多带劲儿。”
是啊,人老了怎么了?老了就不能穿漂亮衣裳?老了就不能学新本事?老了就不能痛痛快快活着?
我想跟所有老伙计说:
健康是底气——别把身子交给医生和药瓶,您自己就是最好的“家庭医生”;
老友是暖炉——别嫌联系麻烦,隔三差五打个电话,见个面,心里就热乎了;
热爱是星光——哪怕就剩一丁点儿兴趣,也别扔,那点儿光能照亮您的后半辈子。
最后送您句话:“人活一世,图的是个‘自在’;老了老了,更要活个‘痛快’。”
明儿早上,您不妨试试——
出门遛弯儿时,跟遇到的老伙计打个招呼,问问“最近咋样”;
回家路上,买把青菜,回家跟老伴儿学做道新菜——哪怕就做个醋溜土豆丝;
晚上临睡前,翻出老相册,给年轻时候的自己写两句话:“那时候的你啊,多有劲儿!”
您会发现,原来晚年的日子,还能这么有滋味儿。
(对了,刚才写到老李头的老伙计,我今儿早上已经给他发了消息:“下周三晚上七点,视频唠唠?”您说,他能不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