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戏之师”如何焕发时代风采
更新时间:2025-09-12 06:03 浏览量:1
□ 徐 衡
百戏汇昆山,戏曲展新颜。9月8日晚,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开幕,36位“文华表演奖”“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及众多青年演员在昆山“亮嗓”,为观众带来一场底蕴与艺术交织的视听盛宴。
戏曲常演才能常新。自2018年起,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已在昆山成功举办六届,留下了一串闪亮的数字:参演单位494家,演出295场,展演剧目606个,全国348个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在昆山实现“大团圆”,线上线下观演人次屡创新高。
作为“百戏之师”昆曲的发源地,昆山始终对昆曲“一往情深”,不断探索新时代下戏曲艺术的发展路径,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丰富多彩的内容、惠民共享的理念,为戏曲的时代演绎铺就“一条路”,让戏曲百花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一场戏的传承
展演赓续激活戏曲生命力
张力十足的京剧《金沙滩》,腔调高亢激越的河北梆子《扈家庄》,唱词中充满悲愤和无奈的昆曲《林冲夜奔》……艺术家们以扎实功底与精湛表演点燃全场,让观众感受到戏曲武戏行当传承发展的蓬勃气象。
“百戏盛典真是越办越好了,今年武戏特别多。我还带了老同学来看戏,戏迷队伍逐渐壮大!”85岁的“老戏迷”蔡志雄感慨万分,这已经是他第五次“打飞的”来昆山参加百戏盛典活动,他表示,能看到这么多“梅花奖”得主同台,还能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文化氛围,值了!
本届百戏盛典持续至9月20日,汇聚全国31个剧种、53家剧院团的107个剧目,共计8台大戏、31场折子戏等39场演出,3000余名演职人员,既呈现昆曲、京剧、越剧等观众熟悉的剧种,也特邀山西大同耍孩儿、广灵大秧歌等濒临失传剧种登台。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活动的成功举办,已成为全国戏曲保护、传承和弘扬的重要活动品牌和鲜明文化标识。从文化挖掘、平台构建,到剧种赓续发展、剧目打造,昆山做好“戏”的传承,探索戏曲守正创新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样本。
昆山当代昆剧院的成立对昆山的文化发展乃至昆曲的传承都意义非凡。它的诞生填补了昆山缺乏专业表演团队的空白,成为全国第八个昆剧专业院团。10年来,昆剧院围绕“名团名剧名家”,着眼“出人出戏出精品”,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创排了一出又一出“好戏”——《顾炎武》《梧桐雨》《浣纱记》《西厢记》等原创大戏12部,传承经典昆曲折子戏100余出,孵化打造“昆山有戏”“良辰雅集”“昆曲回家”“昆芽儿”等昆曲品牌。如今,昆剧院正日益成为全国昆曲界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也是昆山市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昆曲传统经典剧目的传承,是昆曲艺术生命力的切实保障。昆山构建传承体系,筑牢昆曲保护根基,引进杨守松、俞玖林、顾卫英、周雪峰和王芳等5个昆曲工作室,依托昆曲研究会、缘源昆曲社、昆玉堂昆曲研习社、玉山曲社、开放大学幽兰昆曲社、杜克大学昆曲俱乐部、中山堂昆曲研习社等7个昆曲社团,常态化开展昆曲展示传承活动。
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到“一个盛典挽救一批濒危剧种”,昆山汇众智、集众力,扛起了中华戏曲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担当。
一群人的热忱
生生不息凝聚代际力量
130年前的工尺谱、京昆艺术泰斗俞振飞的中山装、昆曲大师沈传芷的信札……9月9日,2025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系列活动之一,“一枝独秀 两岸同缘——昆曲艺术藏品展”启幕。
本次展出的600件昆曲藏品均由杨守松工作室提供,其中80件藏品是今年自台湾回来的昆曲艺术品。每一件展品背后,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矢志不渝。
杨守松是《昆山之路》和《昆曲之路》的作者。退休后的20年里,他先是采访撰写了多部昆曲专著,后因身体原因投身于昆曲文献与实物的抢救性收藏。目前,累计藏品达3807件,包括清乾隆以来的昆剧古籍版本47种430册。其中,近1200件是从台湾漂洋过海归来的珍贵藏品。
如今,这批回来的藏品与大陆的藏品一起被杨守松收藏。如同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难以割舍的同胞情谊。昆山以昆曲为媒,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两岸人民在艺术的共鸣中增进了解、深化情谊。
“这些展品充满了历史底蕴,既能还原昆曲最真实的模样,又能给到当代昆曲人一点灵感和启发。”已过耄耋之年的杨守松满头白发、精神矍铄,谈起昆曲遗珍总是饱含深情,对展品背后的故事都镌刻于心。
20年坚守,既是一个人的执着与守望,也是一群人的热忱和笃行。昆曲,一梦六百年,曾有过辉煌,也陷入过低谷,但从未被人放弃。因为始终有一群人,他们怀揣着对昆曲艺术的热爱,用行动守护着这份古老艺术的薪火。
在百戏盛典开幕式上,有这样一场表演,让观众似乎看到了昆曲的未来。他们就是由今年获得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的昆山市巴城镇石牌中心小学“小梅花”昆曲艺术团,以及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小昆班、昆山当代昆剧院联合演出的昆曲《薪火相传》。孩子们稚嫩却坚定的唱腔、规范的身段表演,与专业演员默契配合,不仅展现了昆曲艺术的深厚底蕴,更传递出戏曲艺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力量。
“昆曲是我们昆山的宝贝,我热爱昆曲。站在百戏盛典的舞台,我觉得自己可以更加努力,学好和发扬昆曲。”石牌中心小学“小梅花”昆曲艺术团学员解苏倩发自内心的话语引起其他学员的共鸣。
“小昆班”是昆山播下的昆曲“种子”,只待生根发芽,成长为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如今的昆山,22个“小昆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5000余名昆曲学员在这里接受艺术熏陶,155朵“小梅花”在全国舞台上绽放光彩,百余名学员踏入专业院校深造,更有近20人成长为国家级优秀昆曲演员。昆山“小梅花”的根基,催生着昆曲传承的“百花齐放”。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昆山联合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开设昆曲人才委培班,逐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以满足剧院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目前38名委培班学员已全部入职昆剧院。
一代代昆曲人对传统文化的热忱,正在昆山这片沃土上不断回响,为昆曲的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让600岁的昆曲依然青春洋溢。
一座城的坚守
全域赋能铸就城戏共生
沿着苏州与上海相连的轨道交通11号线,旅客能打卡周边的昆曲文化空间;
昆曲文化中心、戏曲百戏博物馆、昆曲小镇等串珠成链,昆曲文化地标汇聚成了姹紫嫣红的昆曲文化长廊;
28家“江南·昆曲小剧场”,梁辰鱼昆曲剧场、昆曲文化中心、昆曲茶社等昆曲场馆和阵地,让人随时随地感受昆曲;
校园里的昆韵铃声、公交车上的昆曲卡通形象、昆曲元素融入咖啡包装成为文创IP等,无一不让人体会到,这里是昆曲的故乡。
昆山以城入戏,昆曲文化浸润城市发展,实现“转角都是戏、移步皆有韵”的城市戏曲新格局。城市拥抱昆曲,昆山将昆曲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这在全国都十分少见。在较高质量完成昆曲发展五年规划的基础上,昆山又制定出台《昆山市昆曲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系统推进“新时代昆曲院团建设”“昆曲传承发展提升”等6大工程18项重点任务,建立健全多业融合、文教结合、部门协同、城乡一体发展体制机制。
有了制度保障,资金支持也得到强化。据统计,昆山每年投入近7000万元资金用于昆曲保护传承,同时还成立江苏省首个县级戏曲类基金会——昆山昆曲发展基金会,累计募集资金1540万元。去年,基金会专项支持昆剧院数字化样板戏制作及国际巡演项目,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
戏曲的活力源于民间。昆山举办“家门口赏好戏”活动,与社区、商圈、景区共建百戏驿站和流动戏台,将优秀戏曲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此外,昆山在正仪戏曲文化片区、周庄古镇、亭林园古戏台、集宿区等场所,打造戏曲文化新空间,融合戏曲演出、戏曲体验、戏曲知识普及等服务,让民众沉浸式感受戏曲魅力。
昆山,恰如一把精美的折扇,一面以经济为骨,书写着改革开放的时代答卷,一面以文化为魂,承载着千年文脉的薪火相传,戏曲的高雅与地区的繁荣交相辉映,古老艺术在新时代舞台上绽放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