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辙,别让“老年饭桌”黄了!
更新时间:2025-09-10 16:22 浏览量:1
“你们社区的老年食堂还开着吗?”近来,“饭桌”问题成了不少通州老人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
过去两年,乘着城市副中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东风,通州区的老年食堂(含社区助餐点、老年餐厅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0元两荤一素”的实惠价格,“送餐上门”等贴心服务,让这些助餐点成为独居、空巢老人的“暖心驿站”。通州区民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216个老年助餐点,基本实现街道、乡镇养老助餐服务全覆盖。然而,这份“舌尖上的幸福”却也面临各种困境。
半年来,本报记者通过读者来电反馈、实地走访调查发现,部分助餐点陷入“开业热闹、运营遇冷、无奈关停”的循环,甚至出现“关停后重启、重启后又遇困”的反复困境:永顺镇某小区助餐点运营不到半年因亏损关停;梨园镇一家助餐点从“一日三餐”缩减为“仅供午餐”;潞城镇部分助餐点取消了送餐服务……
一边是庞大的需求市场:民政部2025年白皮书数据显示,全国老年人口已达3亿,“吃饭刚需”日益凸显,通州本地独居、空巢老人占比更达36.4%,老人们盼着“家门口有口热乎饭”;而另一边是运营方的现实难题:“成本压得喘不过气”的无奈吐槽不绝于耳。老年助餐服务,正面临一场关于“可持续性”的大考。
现状:
饭菜实惠、服务贴心,助餐点成老人“心头好”
10点,梨园镇晟世嘉园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老年餐厅已经热闹起来。几位老人坐在靠窗的餐桌旁聊天,工作人员正忙着整理餐具,后厨飘出阵阵饭菜香。这里是通州区新建成的具备养老助餐功能的驿站之一,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需求,驿站推出了专属优惠:老年人持老年卡消费,早餐10元以内可享8.8折,中、晚餐每餐直接优惠5元。
“今天中午有红烧肉、炒时蔬、番茄蛋汤,都是我爱吃的,而且做得软乎,牙口不好也能嚼动。”72岁的张阿姨拿着刚打印好的食谱告诉记者,驿站的食谱每天不重样、每周有更新,还会提前在社区群里预告,方便老人安排用餐。
“我们的菜品都做了适老化调整,完全按照老年人的需求来制作。”驿站工作人员介绍,厨师团队会特意将菜品做得软烂,贴合老年人的咀嚼和消化能力,同时也会兼顾部分老人的口味偏好,“比如有人喜欢吃辣,我们每周会安排一两次微辣菜品,既满足需求又不会刺激肠胃。”
这家老年餐厅的运营模式颇具代表性:由街道提供场地并减免租金,引入专业市场主体负责运营。老人可办理专属就餐卡,除享受折扣外,还能预约外卖配送服务。“一天大概能卖出500份餐食,中午是就餐高峰,10点左右就有老人来排队了。”工作人员说。
记者调查发现,从运营模式来看,目前老年食堂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市场主体+社区食堂”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经营自主”理念,引进餐饮企业租赁或利用自有门面开展助餐服务;二是“中心带站联点”模式,以“1+X+N”为框架,依托1个养老服务中心中央厨房,在X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设立老年食堂,并在有条件的小区拓展N个助餐服务点,构建15分钟养老助餐服务网络;三是“公建民营”模式,遵循“政府建设、机构运营、资源整合”原则,利用社区养老服务站场地资源,由第三方企业因地制宜开展助餐服务;四是“中央工厂配送”模式,由中央工厂负责食材采购、加工、处理,再将饭菜逐级配送到中心厨房、社区食堂及家庭餐桌。后三者只需简单加工、加热即可。
政策层面,老年助餐服务得到各级的大力支持。202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试点社区规划配建食堂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2024年,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特别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推进社区食堂建设。
困局:
从“热闹开业”到“无奈关停”,助餐点遭遇运营寒流
与晟世嘉园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红火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几公里外某小区的一处闲置门面——玻璃门上贴着一张泛黄的“暂停营业”通知,门内的桌椅早已搬空,只留下些许油污痕迹。这里曾是刘大爷等十余位老人常去的助餐点,如今却成了大家心中的遗憾。“10块钱就能吃一荤两素,多实惠啊,怎么说关就关了?”78岁的刘大爷每次路过,都会驻足叹气。
运营该助餐点的餐饮企业负责人赵先生,向记者算了一笔“亏损账”:去年初,他与小区物业合作开办助餐点,初期为吸引客流推出“8折优惠”,确实攒下了不少人气,但每月的固定支出却让他压力剧增——房租3500元、水电费2000元、3名员工工资1.2万元,合计每月支出超2万元;而助餐点每天的营收不到2000元,即便加上政府每月临时补贴,每月仍亏损3000多元。“撑了不到半年,实在扛不住了。”赵先生无奈地说。
记者在梨园、潞城、马驹桥等街道(镇)走访发现,去年以来,通州区至少有5家社区老年助餐点因“经营困难”关停,更多助餐点则选择“缩减服务”以维持运营:有的从“一日三餐”调整为“仅供午餐”,有的取消了成本较高的送餐上门服务,还有的将每日菜品种类从10种缩减至5种。采访中,一位运营多年的养老驿站负责人总结了两类“高风险”助餐点:“一类是建在新建小区的,周边老年人口密度低,每天客流不足30人,营收难以覆盖成本;另一类是小餐饮企业运营,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撑和专业的运营能力,一旦出现亏损就只能停摆。”
事实上,助餐点的运营困境,从数据层面也能清晰体现。2024年3月—8月的城市副中心养老服务调研报告显示,68个助餐点中,仅23个(占33.8%)实现“微盈利”,31个(占45.6%)处于“收支平衡”状态,14个(占20.6%)长期亏损。亏损助餐点主要集中在新建小区(如台湖镇、马驹桥镇)和农村地区,日均客流量不足40人次,部分助餐点因“入不敷出”被迫缩减服务(如取消送餐、减少菜品种类)。此外,还有成本高、需求错配、助餐点布局失衡等问题。
调查:
运营者的三大困惑,“想做好却难持续”
“老年助餐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好事,我们打心底里想做好,但怎么把‘好事办好’,实现可持续运营,我们现在很迷茫。”采访中,多位老年助餐点运营者向记者道出了共同的困惑,这些困惑也成为制约助餐服务发展的关键瓶颈。
其中一个困惑就是,虽然场地“省了钱”,却可能“丢了客流”。在潞城镇运营助餐点的周先生,对场地问题颇有感触。他的助餐点设在社区深处的一间闲置用房里,虽然街道减免了房租,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但藏在犄角旮旯的位置却成了硬伤。“很多老人不知道这里有个助餐点,还有的老人觉得路远、不好找,宁愿多走几步去周边的小餐馆。”周先生说。
记者了解到,通州区部分老年助餐点依托社区提供的免费场地运营,这一做法虽大幅降低了房租成本,但场地的位置、面积却往往受限:有的助餐点设在地下一层,老人上下楼不便;有的面积不足50平方米,无法设置堂食区,只能提供外带服务;还有的场地周边缺乏停车位,子女接送老人用餐时很不方便。“免费场地是福利,但选址不好,直接制约了客流,最终还是会影响营收。”一位运营者无奈地表示。
此外,为了增加营收,通州区多数老年助餐点尝试向社区上班族、学龄儿童开放,希望通过拓展客群弥补亏损。“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应该是我们的主力客群,但他们消费频次远远低于预期。”在梨园镇运营助餐点的李经理告诉记者,不少老人习惯“一顿饭吃两顿”,中午买一份菜,晚上热一热继续吃。可是,对外开放后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口味需求有差异,老年人偏爱“清淡软烂”的菜品,而年轻人则追求“口味丰富、有嚼劲”,后厨需要分开备餐,人力和食材成本大幅增加。其次,价格差异产生争议,老年人餐食有政府补贴,比如一份套餐老人只需付5元,而年轻人则需付12元,“有的上班族觉得‘被区别对待’,宁愿多花3元去周边餐馆吃15元的快餐,也不愿意来我们这里。”李经理说。
破局:
通州探索“公益+市场”双轮驱动,构建可持续体系
“老年助餐不能只靠政府‘输血’,也不能完全走市场化路线,必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协同机制。”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当前老年助餐服务的困局,通州区正从优化布局、完善补贴、创新模式三方面入手,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让老年助餐服务实现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梯度提升。
区民政局2025年上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区现有养老助餐点216家,较2024年底增加7家,其中农村地区135家,城市社区81家。从服务量来看,这些助餐点日均服务老年人约1.8万人次,较2024年同比上升20%。
在优化助餐点布局方面,区民政局会同各街道乡镇优先在老年人口密度大、需求高的地区建设助餐点,同时鼓励助餐点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合建共用”,实现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如玉桥街道某助餐点就与社区医院达成合作,老人在助餐点吃完饭,可直接前往社区医院拿药看病,既为老人提供了便利,也为助餐点聚集了人气。通过腾退、改造辖区内的老旧、闲置房屋发展助餐点,改造提升已有助餐点服务,全区进一步完善了养老助餐服务机制,就近解决了一大批老年人吃饭不便的难题。截至目前,全区养老助餐点累计服务273万人次。
在改善助餐模式方面,区民政局与饿了么公司合作,在饿了么APP上线“通州区助老e餐专区平台”模块,老人及其家属可通过专区平台选择心仪的驿站或餐饮企业进行线上点餐,从而享受高效、便捷、安全的送餐服务。
在强化助餐监管方面,实施“人脸识别”核验监管模式,将“刷脸”与“助餐”“补贴发放”挂钩,确保老年人获得真实的助餐服务。
随着各项破局举措的落地实施,副中心的老年助餐服务能否走出困局、重拾老人们的期待,本报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