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京剧到底能不能表现现代题材?《红灯记》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更新时间:2025-09-08 07:20 浏览量:1
在戏曲发展的长河中,京剧现代戏的出现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与突破。当京剧这一传统深厚、底蕴悠长的艺术形式,试图拥抱现代生活,展现新时代的风貌时,一系列矛盾与争议也随之而来。
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看,京剧演现代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京剧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且成熟的表演体系,其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皆有严格的程式规范 ,这些程式是在表现古代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与古代的服饰、礼仪、社会风貌等紧密相连。
而现代生活在服装、行为举止、思想观念等方面与古代有着天壤之别,如何将现代生活的元素融入到京剧的传统表演形式中,成为了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例如传统京剧里的虚拟动作,像骑马、划船等,在现代戏中,当人物驾驶汽车、乘坐飞机时,这些传统虚拟动作就难以找到对应的表现方式;又如传统的韵白,其咬字、语调、节奏等更适合表现古代人物的身份和情感,用于现代人物的对话,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在当时,关于京剧能否演好现代戏,业界和观众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京剧的传统底子过厚,就像一个背负着沉重包袱的巨人,在迈向现代生活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京剧的动作定型,一招一式都有着固定的模式,程式凝固,难以灵活地展现现代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人觉得,强行让京剧表现现代生活,就如同让一位身着古装的舞者在现代舞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不仅无法展现出舞蹈的美感,反而会破坏原有的艺术韵味。
然而,另一部分人则坚信京剧在反映现代生活时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认为,京剧作为一个传统深厚的剧种,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如多变的唱腔、多样的念白、精湛的做功和高难度的打功等。这些丰富的表现手段,在经过合理的创新和改编后,能够为现代生活的呈现增添独特的魅力。相比一些底子较浅的年轻剧种,京剧在艺术表现力上更加深厚和成熟,能够从更深刻的层次上展现现代生活中的人物情感和社会现象 。
在京剧现代戏发展的浪潮中,《红灯记》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成功地化解了京剧传统形式与现代生活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京剧现代戏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从内容上看,《红灯记》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李玉和一家三代人,为了完成组织交付的任务,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 。这一题材充满了革命的激情与热血,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英勇抗争精神。这种现代革命题材的选择,使得京剧的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与传统京剧大多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不同,《红灯记》将普通百姓和革命英雄作为主角,展现他们的生活、情感和理想,为京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例如,在传统京剧里,很少有像铁梅这样勇敢、坚定的少女形象,她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京剧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塑造,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
在形式上,《红灯记》对京剧传统进行了大胆而又巧妙的创新。在唱腔方面,它既保留了西皮、二黄等京剧传统唱腔的基本元素,又根据现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剧情的需要,对这些唱腔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和创新。当铁梅得知自己的身世和肩负的使命后,她的唱段激昂高亢,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决心,通过对传统旦角唱腔的改造,融入了更加激昂的情感表达,使得唱腔更加贴合铁梅此时的心境,让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她内心的波澜。李奶奶在 “痛说革命家史” 时的唱段,则在老旦唱腔的基础上融入了花脸唱腔的豪迈与雄浑,更好地展现了她作为革命母亲的坚强与深沉的情感。这种对传统唱腔的创新运用,既保留了京剧唱腔的韵味,又使其能够生动地表现现代人物的情感,让人耳目一新。
念白方面,《红灯记》采用京白,但又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其具有极强的音乐性与节奏感。李玉和赴宴时怒斥鸠山与叛徒的一场戏,京白念来大气磅礴,字字千斤。演员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强烈的节奏感和富有张力的表演,将李玉和的大义凛然、英勇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念白与身段、锣鼓紧密配合,形成了强烈的舞台表现力,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在李奶奶向铁梅述说家史时,长达八十句的京白念白更是精彩绝伦。演员借鉴朗诵、说书和话剧念白的技巧,以深沉的嗓音、平稳的语调叙述往事,在关键情节处,突然提高调门,屏住气,增强气氛,再用快节奏说出铁梅急于想知道的事情。这种创新的念白方式,不仅生动地展现了李奶奶的情感变化,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剧情,被深深打动。
形体动作上,《红灯记》创造性地运用传统程式,使其符合现代人物的行为逻辑和情感表达。第一场李玉和的出场,在锣鼓奏过滚头子后,起 “凤点头”,李玉和合着音乐的节奏上场,至舞台边以丁字步站定,警惕地观察一下四周的环境,既符合人物的心情又自然地形成了人物的亮相。这一出场方式,巧妙地将传统京剧的出场程式与现代人物的身份和情境相结合,既展现了李玉和作为地下工作者的谨慎和警惕,又保留了京剧表演的节奏感和形式美。
第五场铁梅听奶奶述过家史后的唱段中,当唱到 “我这里,举红灯,光芒四放” 时,演员两手高举红灯,竟然用旦角的碎步与搓步在台上跑了一个圆场。在现代戏里,又是在室内,跑圆场这一动作看似不符合常理,但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和对人物情感的准确把握,这个圆场不仅没有显得生硬可笑,反而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铁梅当时激动悲愤的心情,将她内心的情感通过强烈的形体动作释放出来,让观众深受感染。
《红灯记》之所以能够成为京剧现代戏的经典之作,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这部作品将艺术形式紧密地围绕在塑造英雄人物和表达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这一核心目标上,使得观众在欣赏演出时,不仅能够领略到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能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塑造英雄人物方面,《红灯记》可谓是精雕细琢,入木三分。李玉和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高大而丰满,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代表。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充满坚定的信念。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时,他毫不畏惧,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底线。他的英勇行为和崇高精神,不仅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更成为激励观众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 “赴宴斗鸠山” 一场戏中,李玉和与鸠山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智斗。他巧妙地应对鸠山的种种阴谋诡计,用犀利的言辞揭露敌人的丑恶嘴脸,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那坚定的眼神、沉稳的举止以及充满力量的话语,无不彰显出他作为一名革命战士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他的英雄气概。
李奶奶同样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形象。她饱经沧桑,却始终保持着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铁梅讲述了革命的艰辛和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激发了铁梅的革命斗志。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展现出了革命母亲的伟大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在 “痛说革命家史” 的场景中,李奶奶的讲述充满了深情和感染力,她回忆着与丈夫为革命奋斗的岁月,以及收养铁梅后的艰辛生活,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革命的不易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信念。她那坚定的语气、激昂的情感,不仅让铁梅深受触动,也让观众为之动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革命精神的内涵。
铁梅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她的成长历程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在父亲和奶奶的影响下,铁梅逐渐明白了革命的意义和自己肩负的责任。她勇敢地面对敌人的威胁,机智地与敌人周旋,最终完成了革命任务。她的成长过程,展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和新一代革命者的崛起。在 “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 的唱段中,铁梅唱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她的唱腔激昂高亢,充满了力量,展现出了她作为一名革命战士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让观众看到了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的希望。
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更是因为作品通过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红灯记》的导演和演员们在唱腔、念白与动作等各个方面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深入研究角色的性格和情感,通过细腻的表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表演不仅展现了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将革命思想融入其中,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