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新时代背景下戏曲艺术传承的创新路径

更新时间:2025-09-05 10:04  浏览量:1

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环境的日益变化,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戏曲艺术的传承路径,使其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戏曲艺术传承面临着观众群体老龄化、传承人才断层、表演形式单一、传播渠道有限等诸多困境。与此同时,新时代也为戏曲艺术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戏曲艺术传播提供了新平台,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戏曲艺术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戏曲艺术发展创造了新空间。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探索戏曲艺术传承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时代戏曲艺术传承创新的意义

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蕴。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性地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挖掘整理传统戏曲资源,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可以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创新性地将传统戏曲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友善等优秀思想提炼出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渴望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升华。当前,戏曲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难以充分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因此,要创新性地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立足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以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戏曲作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戏曲艺术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让优秀的戏曲作品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提升审美的重要载体,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有利于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对于戏曲艺术而言,创新是关乎其生存和发展的重点。新时代背景下,戏曲艺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创新精神为引领,在继承优秀传统、坚守本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立足传统戏曲丰厚的文化积淀,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精华和艺术价值,运用现代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戏曲作品,让传统戏曲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要积极探索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发展,拓展戏曲的表现空间和艺术境界,不断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开创戏曲事业新局面。

有利于培养戏曲艺术传承创新人才。人才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戏曲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戏曲艺术的创新性传承,急需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戏曲人才。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戏曲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艺术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戏曲人才队伍。一方面,要遵循戏曲人才成长规律,建立科学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戏曲院校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创新教学方式,为戏曲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加大对中青年戏曲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优秀戏曲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另一方面,要完善戏曲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大对基层戏曲人才的关心和支持,为其提供学习深造、挖掘创新的机会;树立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理念,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让那些扎根基层、潜心创作的优秀戏曲工作者得到认可。

新时代戏曲艺术传承的创新路径

1.挖掘戏曲艺术资源,探索戏曲传承新路

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审美的结晶,它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新时代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首先就是要全面、系统、深入地发掘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这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感,通过深入的文献考证和辑佚,全面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脉络;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厘清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从而为当代戏曲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各地方戏曲艺术瑰宝的保护和抢救。许多地方剧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一些珍稀剧种和宝贵剧目正面临失传风险。对此,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录音录像、数字化存档等,抢救性地保护好这些濒危的戏曲遗产。通过现代传播手段,系统性激发戏曲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传播潜能,打破其传播场域局限,使散落于民间、沉淀于历史的珍贵艺术素材得以再现;通过创新性内容重构与多渠道传播,重塑经典剧目的时代表达,让蕴含民族文化基因的戏曲艺术精品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重获传播活力与艺术价值。同时,还要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优秀传统戏曲的整理出版,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深入挖掘戏曲艺术资源,绝不是简单的复古和回溯,而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从浩瀚的传统戏曲宝藏中提炼出精华部分,通过改编、整理、研创等方式,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全新的艺术表现力。比如,可以立足传统、面向当代,将那些富有人类共同价值的戏曲母题、故事原型进行当代演绎;可以吸收借鉴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唱腔音律,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可以在彰显传统戏曲家国情怀的同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语境中绽放出别样光彩。

2.创新戏曲题材内容,讲好中国故事

戏曲是反映时代生活、抒发人民心声的重要载体。新时代的戏曲创作要在继承经典、不忘本来的同时,积极创新题材内容,用戏曲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一方面,戏曲创作要紧扣时代主题,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和精神风貌。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发现富有生活气息的素材,塑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形象,表达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戏曲创作还要充分挖掘民族历史文化中的英雄模范事迹和动人故事,用戏曲艺术形式予以再现,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家国情怀,让历史与当代、经典与现实交相辉映。同时,戏曲创作还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用生动形象的戏曲语言反映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艺术熏陶。

3.创新戏曲表演形式,激发艺术创造活力

戏曲表演源远流长,既有扮相夸张、动作夸张的特点,又有程式化、规范化的典型风格。新时代戏曲表演创新,要在继承和弘扬传统表演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推动戏曲程式与时代审美的有机融合,激发艺术创造的无限活力。首先,要通过精心的舞台美术设计,合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营造出简约时尚、新颖别致的舞台空间,为戏曲表演创造良好的视觉氛围。比如,在保留传统皮影、幕布等表现元素的同时,运用投影技术、全息成像等现代手段进行创新,使其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感。其次,在音乐唱腔方面,既要继承传统声腔艺术的优美旋律和精湛技巧,又要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吸收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元素,打造出融汇古今、雅俗共赏的新颖唱段。最后,在表演程式上,要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注重个性化和生活化,赋予程式鲜明的时代特点,用丰富的表情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展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让程式化表演更富感染力。此外,要积极探索戏曲和其他艺术样式的跨界融合,比如戏曲电影、舞剧、音乐剧等,在吸收其他艺术精髓的同时,实现戏曲表演形式的创新,让传统戏曲在交融发展中释放出勃勃生机。

创新戏曲传播推广方式,扩大受众群体

新媒体时代,戏曲艺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主动拥抱变革,积极探索创新传播推广方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制作和传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戏曲节目。比如,制作精选戏曲选段的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推广,吸引年轻人对戏曲艺术的关注;与知名视频网站合作,制作高质量的戏曲纪录片,系统展现戏曲艺术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美学魅力;探索戏曲题材动漫的创作,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传统戏曲故事,让国粹艺术在动漫领域焕发新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可搭建线上线下互动的戏曲欣赏平台,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戏曲体验。比如,开发戏曲欣赏App,不仅提供在线观看经典戏曲作品的功能,还可融入角色扮演、虚拟道具体验等,满足观众随时随地沉浸式欣赏戏曲的需求。线下可打造体验式的戏曲主题空间,比如戏曲博物馆、戏曲体验馆等,多维度、立体化呈现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让观众在参与互动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

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戏曲相关活动。比如,在学校开设戏曲鉴赏课、成立学生戏曲社团,在社区举办业余戏曲沙龙、成立戏曲票友组织,在农村建设戏曲大舞台、设立戏曲下乡演出季等,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戏曲艺术。此外,还要创新戏曲衍生产品的开发,包括戏曲人物形象的手办、戏曲舞台造型的胸针、戏曲唱段的音乐盒等,让国粹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加强戏曲艺术国际交流,打开交流互鉴之窗

首先,要精心策划、办好各类戏曲交流活动,搭建戏曲艺术交流平台。比如,举办戏曲相关的节庆活动,邀请知名戏曲艺术家、戏曲理论家齐聚一堂,以演出、讲座、研讨等形式,共同探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策划“丝绸之路戏曲演出季”,沿着古丝绸之路,在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巡回演出,向世界展示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优秀戏曲作品“走出去”工程。制定中国戏曲“走出去”中长期发展规划,遴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戏曲作品,通过组织国际巡演、参加国际艺术节等方式,让国际社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要加大戏曲在国际主流媒体上的宣传推广力度,运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对中国戏曲的历史渊源、美学特色、代表作品等进行立体式、全景式展示,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戏曲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此外,还要大力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跨文化交流的高素质戏曲艺术传播国际化人才。鼓励国内戏曲院校与国外知名艺术院校开展学生交换、教师互访等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戏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支持国内戏曲机构与国外演出机构、制作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优秀戏曲人才“走出去”创造更多机会;鼓励戏曲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互动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成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

面向未来,戏曲艺术要实现创新性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传统、面向现代、放眼世界,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借鉴多元文化艺术的优秀成果,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以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努力开创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孙慧杰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戏曲与曲艺学院)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