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研学”融合的非遗课程育人体系构建
更新时间:2025-09-04 18:18 浏览量: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各民族独特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与智慧结晶,是文化传承的关键载体,维系着民族精神命脉。“教研学”融合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构建科学有效的非遗课程育人体系,需要以其为基础,打破非遗教学中教、研、学分离状态,将三者有机结合为相互促进的整体。通过这一模式,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创新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与传承能力,为非遗保护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一、非遗教育与“教研学”融合
的基本内涵
非遗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知识讲授、动手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学习者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与传承能力。其核心聚焦于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文化内涵的深度阐释以及创新性发展,将非遗元素有机融入校园课程、社区活动及社会服务平台,使学习者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文化价值。这一教育模式既守护了传统技艺的本真性,又为其注入时代活力,成为贯通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的关键通道。国家层面出台专项政策强化制度保障,地方则因地制宜推进落实。如宣城市通过专项规划与立法保护,构建起宣纸技艺传承的产业生态;绩溪县制定徽墨产业发展规划,以资金扶持推动非遗进校园。这些举措从资源投入、场地建设到师资培养形成完整支撑体系,推动非遗教育走向规范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非遗教育推行“教研学”协同模式,有效弥合传统教学中教、研、学的分离状态。教学层面采用讲授示范与实操结合的方式,如刺绣课程同步讲解针法并指导实践;研究环节鼓励师生共同探索非遗文化内核与教学创新,学生可参与解析剪纸纹样内涵或戏曲艺术特征;学习过程注重主体参与,通过课堂研习、实地观摩及创作实践深化认知,如陶艺制作中感悟文化基因。该模式激发学习主动性,通过观演访谈增强体验感;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在教研互动中提升教学能力;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创新。这种立体化培养机制既延续文化根脉,又培育创新人才,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良性互动。
二、基于“教研学”融合的非遗课程
育人体系构建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非遗课程目标设定需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核心,构建知识、技艺、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培养框架。在知识传授层面,课程应系统涵盖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原理与文化内涵,如刺绣课程需讲解针法演变、色彩象征及纹样背后的民俗故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技艺掌握环节强调实操训练,通过工作坊、师徒制等形式,让学生从模仿到创新,逐步掌握材料处理、工具使用等核心技术,例如陶艺课程中拉坯、修坯、上釉的全流程实践。价值观培育则注重文化认同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理解非遗承载的民族智慧,激发传承责任感,如戏曲课程通过角色扮演、剧本改编,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
学生主体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非遗课程需融合兴趣激发与创新实践。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如围绕“二十四节气”主题,学生可自主选择绘画创作、手工制作或数字互动开发等方向,打破单一技能训练局限。教师转型为引导者,设定弹性目标并提供资源支持,允许试错迭代。这种开放生态既传承核心技艺,又鼓励个性化表达,使学习者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通过调研、设计、制作的完整流程,学生将非遗元素与个人特长结合,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知。课程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空间,让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生。
“三师”协同原则。在非遗教育中要遵循“三师”协同育人原则,非遗传承人聚焦“手感—心法”的实践传承,通过示范、纠偏、经验分享,让学生掌握材料特性与操作诀窍;高校教师负责“理论—方法”框架搭建,将非遗历史、技艺原理、文化内涵转化为系统课程,帮助学生建立认知体系;产业导师引入“场景—市场”验证环节,通过实际案例解析非遗产品的设计需求与市场趋势,指导学生调整创作方向。通过协同育人,让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工坊与市场,学生在技艺精进、理论深化、实践创新中实现全面发展。
三、基于“教研学”融合的非遗课程
育人体系构建要素
课程设置精妙布局。非遗课程体系构建需分层设计,兼顾知识积累与能力转化。基础课程以系统知识为核心,通过非遗概论课程讲解概念、分类、价值及保护现状,结合民俗文化课程解析传统节庆、民间传说,帮助学生建立宏观认知;引入剪纸、面塑等易操作项目,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掌握基础技艺,激发学习兴趣。进阶课程侧重专业深化与创意拓展,开设刺绣、戏曲等专项技艺课程,系统传授针法、唱腔等专业技法;设置非遗文化研究模块,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培养研究能力;鼓励学生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技艺,如用数字技术重构戏曲身段,或以环保材料创新刺绣纹样。实践课程强调真实情境应用,通过非遗工坊参访、传承人面对面学习,提升观察与调研能力;参与非遗展览策划、民俗活动组织,在传承实践中理解文化价值;结合市场需求开发文创产品,探索非遗创新路径,最终实现从知识习得到能力转化的闭环。
教学方法多元创新。非遗课程教学应构建互动与实践并重的育人体系。案例教学选取手工艺企业转型、非遗保护策略等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解析理论应用逻辑;项目式学习以文创设计、活动策划等任务为载体,通过完整创作周期锤炼综合能力;体验教学依托工坊参访、传承人示范及手工实操,让学习者在触感温度中感知文化肌理。现代技术手段同步发力,多媒体呈现非遗影像,网络平台延伸学习边界,虚拟现实技术营造身临其境的文化场域。这种“析案例—做项目—深体验”的教学链条,使知识习得与能力转化有机衔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创作任务的过程中,既掌握传统技艺精髓,又培育文化创新意识,实现从技能训练到文化认同的深度跃升。
师资队伍强基固本。师资队伍是非遗课程育人体系的核心支撑,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文化传承成效。构建“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协同培养模式:提升专业教师能力,通过定期培训、学术研讨、非遗实践更新知识体系,鼓励教学研究推动创新,高校增设非遗专业储备人才;引入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通过现场示范、联合教研传递技艺,提供教学培训提升授课能力。专业教师需具备扎实的非遗知识与创新理念,将实践成果融入课程设计;传承人作为活态文化载体,以针法演示、互动交流传递工匠精神。同时构建常态化交流机制:校际间开展教师互访、观摩教学,促进经验共享;国际层面邀请海外专家讲学,选派教师考察国际非遗教育动态,拓宽全球化视野。通过“理论提升—实践深化—国际拓展”三维培养,形成兼具专业深度与教学活力的复合型师资格局,为非遗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评价体系是非遗课程育人体系的关键环节,需构建“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创新转化”的三维评价框架。学业成绩通过课堂参与、作业质量、课程论文等多维度考核,既检验理论认知,也关注学习态度与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从技艺操作、项目执行、成果展示三个层面评估,既考察技艺熟练度,也关注策划能力与团队协作;创新成果侧重文创设计、保护方案、学术研究的产出价值,鼓励现代元素与传统技艺融合。过程性评价贯穿学习全程,采用学习日志记录收获与问题,课堂观察跟踪学习状态,小组互评促进交流,教师点评提供针对性指导。这种“结果+过程”的评价模式,既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也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形成“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良性循环,为非遗传承培养既有技艺根基又具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教研学”融合为非遗教育注入核心动力,推动育人体系持续完善。通过分析现状明确需求,阐释理念提供方向,打造课程、教学、师资、评价四大要素夯实基础,剖析案例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优化策略,形成“需求—理念—实践—创新”的发展闭环。非遗教育关乎文化根脉传承,需构建知识传授、技艺掌握、价值观培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深度融合。各方应协同发力,以教研为支撑、以实践为路径,培养既有文化认同又具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为文化繁荣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