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海:我演了一辈子架子花脸!谁敢在我面前说样板戏不是京剧?
更新时间:2025-09-03 17:52 浏览量:2
袁世海的京剧之旅始于 7 岁,那是一个充满懵懂与热爱的起点。彼时,京剧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种下,谁也未曾料到,这颗种子日后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为京剧艺术的天空撑起一片独特的绿荫。
8 岁时,他幸运地结识了许德义老师,从此开启了正式练功的征程。起初,他跟随许德义学习老生,每日沉浸在唱腔、身段和念白的刻苦练习中 。然而,命运似乎有着别样的安排,许德义老师独具慧眼,发现了袁世海身上潜藏的花脸特质。在许德义老师的举荐下,袁世海进入了富连成科班,这个京剧人才的摇篮。
进入富连成科班,对袁世海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科班有着严格的规矩,“不养闲人,不吃闲饭”,这也为袁世海提供了一个艰苦却高效的学习环境。当时,梅兰芳先生前往美国演出,刘连荣随行,而刘连荣留下的 “架子花” 角色,便落到了袁世海的肩上。这个突如其来的机会,对袁世海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初次接触架子花脸这个行当,袁世海便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他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对艺术的敏锐感知,在舞台上完美地诠释了这个角色,成功地崭露头角。这场演出不仅让观众记住了袁世海这个名字,也让他自己意识到,架子花脸才是他一生的艺术归宿。
在袁世海看来,架子花脸与铜锤花脸在表演上有着显著的差异。铜锤花脸主要依靠优美的唱腔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架子花脸则更注重通过 “做” 与 “念” 来传达情感。一个微妙的身段、一个有力的动作、一个传神的眼神,甚至一招一式,都蕴含着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 。他形象地说:“喜、怒、哀、惧、忧、思、惊、羞这八个字,涵盖了人物所有的心理状态。而如何通过表演将这 八个字完美地展现出来,其中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在学习前辈的表演艺术时,袁世海强调,不仅要追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只有抓住了人物的神韵,才能真正领悟到表演艺术的精髓。他指出,有些演员在表演时,只是机械地演唱,虽然能让观众感受到其嗓子的出色,但却无法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人物的内在气质,以及每一句唱词背后的情感和意义。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前,必须认真琢磨角色,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背景和情感,才能在舞台上呈现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然而,谈起当今京剧界的现状,袁世海先生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忧虑。他欣慰地看到,如今京剧界人才辈出,许多年轻演员都具备出色的天赋条件。但他也遗憾地指出,能够在已有基础上更进一步,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演员却寥寥无几。尤其是架子花脸这一行当,几乎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他感慨道:“京剧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每一个行当都是京剧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架子花脸在塑造人物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是其他行当无法替代的。我们要想让京剧艺术持续发展,就必须完整地继承这门艺术的全部内容,任何一个行当的缺失,都会破坏京剧艺术的完整性。”
在与马连良先生合作演出《借东风》时,袁世海将郝派表演艺术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创新。在 “回书” 一场戏中,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独特的身段设计,将曹操的复杂性格展现得入木三分。他的表演既保留了郝派的雄浑大气,又融入了自己对曹操这个人物的独特理解,使曹操这一角色更加生动、鲜活,成为了京剧舞台上的经典形象 。
在唱法上,袁世海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新精神。他善于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角色特点,广泛吸收其他流派的唱法,加以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袁派唱法。例如,在《九江口》“阻架” 一场戏中,他借鉴了麒派的唱法,巧妙地将麒派的苍劲有力与架子花脸的豪迈奔放相结合,为张定边这一角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段【二黄三眼】的唱段,不仅展现了袁世海高超的演唱技巧,更体现了他对不同艺术流派的融合与创新能力 。观众在欣赏这段表演时,仿佛被带入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场景中,深刻感受到了张定边的忠诚与无奈。
在《李逵探母》一戏中,袁世海的创新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在表演 “葬母” 情节时,他创造性地运用了【反二黄】曲调。在传统京剧里,【反二黄】一般多用于老生、小旦、老旦的唱段,在花脸行当中极为罕见。但袁世海认为,在李逵葬母这一悲痛欲绝的场景中,只有【反二黄】那深沉、哀怨的曲调,才能充分表达出李逵内心的痛苦和悔恨。他的这一创新之举,不仅丰富了架子花脸的唱腔,也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当袁世海唱起这段【反二黄】时,那充满情感的唱腔让台下观众无不为之动容,仿佛亲眼目睹了李逵的悲伤与绝望。
岁月流转,袁世海先生虽然到了退休的年纪,但他对京剧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他那颗炽热的心,依旧紧紧系在京剧这片艺术的沃土里,继续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在《赤壁鏖兵》系列片中,袁世海对曹操这一传统形象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以往的传统戏中,曹操往往被刻画为一个充满权谋、奸诈、多疑和狡诈的反面人物,形象较为单一。但袁世海认为,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的形象应该更加丰富多元。于是,在这部系列片中,袁世海充分挖掘曹操的多面性,通过精彩的表演,展现了曹操卓越的政治才能、非凡的军事智慧和独特的诗人气质。他让曹操以一种全新的、更加真实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为京剧艺术的人物塑造开辟了新的思路 。
除了投身于影视创作,袁世海先生还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在了京剧人才的培养上。他深知,京剧艺术的传承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努力,因此,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艺术经验传授给学生。他亲自授课,讲解京剧表演的技巧和精髓,从唱腔、念白到身段、表情,每一个细节都耐心指导。
在传统京剧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后,袁世海积极投身于现代戏的创作中,样板戏成为他艺术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排演《红灯记》时,为了塑造好鸠山这个角色,袁世海绞尽脑汁。他将郝派架子花脸的 “眼技” 巧妙运用到日本军官鸠山身上,仅仅一个阴鸷的转眼动作,就能让台下观众不寒而栗,将鸠山的阴险毒辣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还专门前往监狱观察日本战犯,把传统花脸的 “哇呀呀” 改成阴森森的冷笑,使角色更加真实可信。就连毛主席观看《红灯记》后,都对他的表演拍案叫绝。
在《沙家浜》中,袁世海为胡传魁设计的 “醉步”,融合了《法门寺》中刘瑾的嚣张和《打严嵩》中严嵩的虚浮,仅仅走两步,就将胡传魁这个草包司令、汉奸的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在《平原作战》里,70 岁高龄的他,把传统戏《芦花荡》中张飞的 “飞脚” 动作创造性地改成鬼子劈刀,腾空时厚底靴带起的风声,甚至能把前排观众吓一跳,其创新精神和扎实功底令人钦佩。
然而,样板戏的出现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认为样板戏对传统京剧的改动过大,不能算作京剧。袁世海对此极为愤慨,他掷地有声地吼道:“我演一辈子花脸!谁敢说样板戏不是京剧?” 在他看来,京剧的灵魂在于程式,但程式并非一成不变的死框框。样板戏虽然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革新,融入了现代生活场景的身段设计,对唱腔也进行了贴近时代的调整,但这些都是在京剧本体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就如同当年梅兰芳对旦角表演的革新、程砚秋创立新腔一样,都是京剧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进步。
袁世海的离去,让京剧界失去了一位大师。但他所创造的众多经典角色,他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用七十六年的舞台生涯,证明了样板戏与京剧艺术的紧密联系,样板戏是京剧艺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动实践与发展。如今,当我们回顾他的艺术成就时,更加能理解他那句 “我演了一辈子花脸!谁敢在我面前说样板戏不是京剧?” 所蕴含的坚定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