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的湖北根:从黄梅到安庆,一段扯不断的戏曲奇缘
更新时间:2025-09-02 19:07 浏览量:1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则视频:湖北黄梅县一处普通院落里,几位老人围坐敲打锣鼓,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开嗓唱起黄梅戏《天仙配》,声音清亮婉转,完全不像年过八旬的老人。视频配文写道:“黄梅戏回娘家了!”
我不由想起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黄梅戏代表人物严凤英是安徽人,为何这门艺术却总与湖北扯不清关系?
籍贯安徽,血统湖北
1907年,后来的“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出生于安徽安庆罗岭镇。但鲜为人知的是,她的家族根脉却深深扎在与安庆一江之隔的湖北黄梅县。
这不禁让人想起“水有源,树有根”的老话。严凤英的艺术生命,早在出生前就已注定了与黄梅戏的不解之缘。
长江水滔滔东去,从湖北黄梅到安徽安庆,不过百余里水路。这短短的江段,却孕育了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段奇缘。
黄梅戏:漂来的艺术
“黄梅戏不是‘产’出来的,是‘漂’过来的。”黄梅县的老艺人曾如此形容。
历史上,湖北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常年遭受水患。每遇灾年,当地艺人便组班乘船顺江而下,卖唱谋生。安庆作为长江沿岸的重要商埠,自然成为他们落脚的首选。
黄梅县文化馆的老馆长告诉我一个生动比喻:“那时候的黄梅调就像蒲公英种子,顺着长江飘到安庆,在那里落地生根。”
安庆人将这种来自黄梅的采茶调与当地方言、民歌融合,逐渐形成了今日的黄梅戏。这就解释了为何黄梅戏“生在湖北,长在安徽”。
严凤英:两岸文化的结晶
严凤英的家族史,恰是这段文化迁徙的缩影。
严家祖籍湖北黄梅,清末迁居安庆。小时候,严凤英常听祖父用浓重的黄梅乡音哼唱小调。这些旋律深深烙印在她记忆中,成为她日后艺术创作的源泉。
1950年代,严凤英凭借《天仙配》《女驸马》等剧目红遍大江南北。细心人不难发现,她的唱腔中既有安庆方言的柔和婉转,又保留了湖北黄梅调的高亢明亮。
这种独特的“跨界”风格,使严凤英成为黄梅戏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她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将鄂皖两地的文化食材烹制成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盛宴。
文化血缘:剪不断的纽带
我曾到访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安庆两地,惊讶地发现尽管分属两省,两地在语言、饮食、风俗上却有惊人的相似性。
在黄梅县的乡村,老人们唱的采茶歌与安庆黄梅戏几乎同出一辙;两地的方言用语也大同小异;甚至连待客之道都如出一辙——热情好客,喜欢用自家制作的米酒招待客人。
一位黄梅县老戏迷说得形象:“我们和黄梅戏的关系,就像女儿远嫁外地。虽然改了籍贯,但血脉是改不了的。”
启示:文化如何在流动中新生
严凤英和黄梅戏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文化如何在流动中获得新生。
试想,如果黄梅调始终困守湖北一隅,没有顺江而下到安庆,没有与当地文化融合,恐怕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正是这种开放与交融,让一门地方小调成长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创新不乏启示。最好的文化传承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勇敢地“走出去”,在与他者碰撞中焕发新生机。
尾声:一条江,两种乡音
去年春天,我在安庆迎江寺遇到一位老人。他面朝长江对岸,轻声哼唱着《天仙配》选段。唱毕,他告诉我:“江水那头是湖北黄梅,我外婆的娘家。小时候常听她说,江对岸的亲戚和我们唱一样的戏。”
老人笑着说:“有时候我想,严凤英的歌喉之所以那么亮,是不是因为吸收了长江两岸的灵气?”
此刻,我忽然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血缘——它不在乎行政区划,不囿于地理界限,就像长江水,奔流不息,连接着两岸的土地与人情。
亲爱的读者,你的乡音中,又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文化混血”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那些跨越地域的艺术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