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百科系列 75.观音戏曲简介
更新时间:2025-09-03 05:16 浏览量:1
观音百科系列 75.观音戏曲简介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2年09月01日
元明清时期,通俗文学兴起。元时的戏曲、明清时期小说等体裁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贴近老百姓的生活现实,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这些文学作品中往往表现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美好形象,对于观音信仰在社会上广泛而深入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元代戏曲文学中的观音为女性形象,貌美心善,慈悲救度众生。剧中人物在遭遇危难之时,往往祈求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如《冯玉兰》第二折中主角冯玉兰乘船遇恶人行凶之时,冯玉兰祈求道:“只愿救苦难观世音保护,救我这一命”。《衣锦还乡》中也有“告你一个南海南救苦观自在,我与你磕头礼拜”的祷告情节。由此可见,民间深信称念观音菩萨名号,就会获得救度。
元明清时期以观音菩萨信仰为题材的戏曲多达十五部之多,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观音本生故事,主要描写观音菩萨诞生、出家、修道、成道的事迹,代表性作品有明罗懋登的《香山记》、张大复的《海潮音》等;一类是观音感应故事,主要描写观音菩萨随处应化、救度众生的故事,作品有《目连救母劝善记》《南海记》《观世音鱼篮记》《香山还愿》《鱼儿佛》等。另外还有大量的戏曲中具有观音信仰的因素,如明代毛晋所集元明时期的优秀戏曲为《六十种曲》,其中《南柯记》《双珠记》《金雀记》《精忠记》《还魂记》《赠书记》《昙花记》《牡丹亭》中都有观音信仰的因素或片段,又如明沈泰《盛明杂剧二集》、清代杨潮观《吟风阁杂剧》等亦与观音信仰有关。
如上所说,古代戏曲中有着大量的与观音菩萨有关的内容和情节。这些戏曲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推动了观音信仰在民间的进一步普及。
文编 | 智明
文章 | 能圆
图片 | 正如
编辑 | 正如
声明 |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像,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另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浙(2022)000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