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存风骨|文艺与抗战
更新时间:2025-09-02 18:24 浏览量:1
抗日战争期间,无数英雄儿女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在戏曲的舞台上,文艺抗战也在悄然展开,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以戏抗倭,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决心。
为了避免成为日军展示伪善的工具,梅兰芳多次拒绝日方的邀请。在香港隐居期间,他演出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目,鼓舞人们的抗敌救国热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被日军侵占,梅兰芳留起了胡须,不再登台唱戏。他对友人严肃地表示:“别瞧这一小撮胡子,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用处。日本人假定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
北平沦陷后,北平梨园公益会迫于日伪压力,请程砚秋演出所谓“献机”义务戏。程砚秋义正词严地拒绝:“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献机’义务戏的事,我程某人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日伪当局存心报复,在车站围堵程砚秋,他凭着少年时的武功根底,挥拳还击。为躲避日伪的骚扰,程砚秋息演,退隐京郊,购买了十几亩田地,从此以耕田为乐。
当梅兰芳在上海、香港盛演《抗金兵》时,身在北京的尚小云毅然拒绝了日军邀演《玉堂春》的要求,而是先后排演了《梁红玉》《穆桂英》等剧目。“尚派”的武戏把子功深厚,舞台上擂鼓助战、大破敌军等征战情节,传递了炙热的家国情怀和反抗精神。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荀慧生在北平举办了七天义演筹款,多位名伶积极响应,随后将筹得的善款慰劳前线将士。在沦陷区,荀慧生在普通剧目里巧妙地加入抗日元素,他在代表剧目《丹青引》中,把亡国之痛、仇敌之恨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