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反转!中国千吨稀土刚到港,德国转身就掐断中企收购案!
更新时间:2025-09-02 11:30 浏览量:2
德国总理默茨还没下飞机,中国上千吨稀土已经运到了汉堡港。可不到48小时,德国经济部就直接叫停了中资企业对德国芯片厂Elmos的收购。这笔8500万欧元的交易谈了半年多,突然就被按下了暂停键。
这边急着要中国的稀土救命,那边又不让中国碰他们的“落后”技术。德国汽车行业的稀土库存当时只够维持一个半月了。这批上千吨的稀土,简直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可人家转身就给你来个“需要进一步审查”。有德国媒体透露,政府内部其实吵得很厉害:一方觉得汽车芯片没那么敏感,另一方却坚持“所有芯片技术都涉及国家安全”。
你可能会问,稀土到底有多重要?它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电动汽车的电机、风电叶片、导弹制导系统甚至卫星设备,全都离不开它。中国掌握着全球91%的稀土加工能力,德国每年83%的稀土需要从中国进口。
特别是德国的汽车产业,每年40%的销量靠中国市场实现,电动汽车发动机所需的永磁体中有30%由稀土元素构成,而德国80%的此类磁体直接来自中国。所以这次送货上门,明明是中国给足默茨面子,结果却热脸贴了冷屁股。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被叫停收购的Elmos芯片厂使用的是350纳米制程技术,这技术已经相当陈旧,中国国内早就有更先进的12英寸晶圆厂。
多特蒙德市长对德国政府的决定非常不满,认为这是“把能下蛋的母鸡给杀了”。因为这家芯片厂本来面临停产,中企收购能保住数百个就业岗位,还能带来资金和技术升级。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6年,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爱思强时,德国经济部本来已经批准,结果美国一施压,交易就被紧急叫停。
美国的理由是爱思强的技术可能被中国用于核项目,可实际上爱思强主要生产LED设备,和核技术根本不沾边。德国这种矛盾心态也反映在他们的政策上。2017年德国修改《对外经济条例》,把关键基础设施、关键技术领域的外资审查门槛从25%降到10%。
2022年欧盟又出台《外国补贴条例》,对接受政府补贴的中企收购案审查更严。到了2025年,默茨政府甚至想立法,要求所有涉华关键技术交易都要经过专门委员会审查。大众、巴斯夫等德国企业高层私下抱怨不断,他们认为政府对华技术封锁可能迫使它们将更多生产线迁至中国,以规避供应链风险。而德国经济部则坚持“安全优先”,计划扩大外资审查范围,将半导体制造设备、工业软件等领域纳入管控。
更有趣的是,就在德国叫停收购案的同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却向中国抛出橄榄枝,邀请中企参与法国核能项目,并承诺简化审批流程。这种“德冷法热”的对比,让默茨政府处境尴尬。
汉堡港的稀土卸货后,部分货物被直接运往大众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工厂,用于生产新一代电动车电机;另一部分则被德国科研机构买走,用于研发稀土替代材料。
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德国三分之二的稀土直接从中国进口,剩下的三分之一还得经过中国工厂的“二次加工”才能使用。这意味着德国工业体系所需的稀土资源已完全处于中国产业链的掌控范围内。
从产业关联来看,德国的汽车制造、机械装备、电子科技等支柱产业,均高度依赖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催化剂等关键产品。每辆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需使用约2公斤稀土永磁体,而德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的重要基地,其本土车企对稀土永磁材料的年需求量已突破万吨级别。若失去稳定的中国稀土加工产品供应,德国汽车产业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来源,这将直接冲击其产能与技术竞争力。
芯片作为现代工业的“大脑”,其技术水平决定了下游产业的创新能力。德国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芯片等领域拥有深厚技术积累,这些技术不仅是德国工业竞争力的核心,更是其在全球产业链中保持话语权的关键。德国担忧中企通过收购获取核心技术,进而打破现有技术垄断格局。这种担忧与对稀土依赖的现实需求形成了鲜明矛盾。
德国想在资源上靠中国、在技术上防中国,想要将核心技术牢牢的把控在自己手中。这种“经热政冷”的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一个典型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