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农遗故事 | 什川古梨园:一株梨树何以跨越六百年仍在生长?

更新时间:2025-09-02 10:03  浏览量:1

当黄河在甘肃皋兰什川镇完成一道优雅的S形转身,湍急的水流在此放缓脚步,用千万年的时间冲积出一片肥沃的阶地。在这里,9423株百年梨树沿河岸铺展,虬枝如青铜雕塑般伸向天空。最年长的“树王”已近500岁,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生产力。202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这片果园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其背后,是600余年从未中断的耕种与守护,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活态记忆,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本。

生态奇观:“上林下田”立体农耕格局

站在什川镇的观景台俯瞰,黄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在阶地间蜿蜒出曲折的河湾。这片总面积12000余亩的土地,浸透着黄河的馈赠——肥沃的冲积土富含矿物质,四季分明的气候搭配充足的水源,让梨树在这里找到了适宜的生长条件。“黄河在这里‘掉头北上’,不仅带来了灌溉之利,更造就了独特的小气候。”当地农业科技专家介绍,“梨树蒸腾作用调节湿度,阶地高差阻挡风沙,形成了‘旱不荒田,涝不淹地’的天然屏障。”

这片果园的历史可追溯至明弘治八年(1495年),“什字川堡”的修筑让这里从荒野变为定居点,而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大规模栽植,则让梨树真正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先民们仿建水车从黄河汲水,在梯田里栽下第一排梨苗,更无意间创造了“上林下田”的立体农耕格局:上层梨树防风固沙,下层套种豆类、蔬菜保水增肥,形成一套自给自足的生态循环系统。如今,这套系统仍在高效运转,每年为当地带来超100万公斤的梨果产量,而那些历经数百年风霜的古梨树,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什川的地名,也镌刻着这段与梨树共生的历史。因“什字川堡”得名,城堡为梨树种植提供了人口与安全保障,而梨树则以丰硕的果实滋养着一代代居民,形成“堡护梨、梨养人”的良性循环。600余年来,黄河的水脉与梨树的根系交织生长,让这里成为全球罕见的“活态农业博物馆”。

技艺传承:从"天把式"到绿色植保体系

在什川古梨园,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春日里的“高空作业”——十多米高的云梯斜倚在梨树上,操作者如舞者般在梯上平衡转身,修剪、授粉、采摘一气呵成。这便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把式”技艺,一套延续300余年的高空作业智慧。

“天把式”的精髓,藏在细节里。每次作业前,需反复检查云梯脚蹬是否牢固、戗杆绳套是否完好,第一步架梯的位置更是关键——“位置找得准,后面的活就顺”。这种看似简单的工具,实则凝结着先民的巧思:梯子倾斜角度经过精准测算,既保证稳定性,又能覆盖树冠每一个角落;操作者需兼具勇气与平衡感,在高空根据梯子倾斜度随时调整姿态,堪称“人与树的对话艺术”。如今,这项技艺仍是古梨园管理的核心手段,那些高大的古梨树,唯有借助“天把式”才能得到精心照料。

与“天把式”相辅相成的,是“高架云棚”栽培技艺。明代先民利用黄土高原地形,以木架支撑梨树枝干,打造出“空中果园”——这种方式既减少地面病虫害侵袭,又适应了当地干旱气候,让梨树在高空获得更充足的光照。走进梨园深处,可见木架与虬枝交错,形成天然的绿色穹顶,阳光透过叶隙洒下,光影间尽是先民适应自然的智慧。

这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绿色植保体系。初春,果农用河泥涂抹树干“捂虫”,让害虫在温暖的泥层中窒息;花期,堆起细沙轻轻掸扫花枝,既能辅助授粉,又能震落虫卵;秋冬,用特制刀具刮除老树皮,将藏在缝隙里的病菌一网打尽。

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如今,古梨园里既有“天把式”的身影,也有现代科技的助力:对300年以上的衰弱古树,采用桥接、树洞填补等技术复壮;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结合,在减少农药使用的同时提升果品质量。“古法是根,科技是翼”,这种“传统+现代”的管护模式,让千年梨树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价值重构:从“糊口果园”到多元文化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片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果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天把式”这类需勇气与体力的技艺,60岁以上的老果农已难以胜任,面临“断代”的风险。古梨树的管护成本逐年攀升,而梨果的市场价值受品质、销路等影响,往往“投入比产出高”。这样的现实,让保护工作陷入两难。

困境背后,是古梨园价值的重新发现。从最初单一的经济价值,到如今涵盖历史、生态、文化、景观的多元价值,什川古梨园正在完成一场“价值升级”。

作为“活的梨树博物馆”,这里的历史文化价值无可替代。9423株百年梨树中,上千株树龄超300年,“树王”“树后”逾400岁,它们见证了明代拓荒、清代发展、近代变迁的全过程,树干的每一道纹路都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年轮。这些古树已经超越了果树自身的物理内涵,变成研究明清农业技术、气候变化、社会经济的活档案。

生态价值同样不可估量。古梨园的“上林下田”系统,年复一年发挥着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作用,梨树蒸腾作用调节的小气候,让什川成为黄河沿岸的“天然氧吧”。林间栖息的鸟类、昆虫形成完整的生物链,套种的豆类作物则默默改良着土壤。“这片果园的生态服务功能,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生态学者评价道,它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了绝佳范本。

农耕文化的传承更让这里独具魅力。除了“天把式”,掸花震虫、烟汁杀虫、土窖贮藏等技艺,以及“铁芯子”“什川灯火”等衍生民俗,共同构成了鲜活的农耕文化图谱。这些技艺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仍在使用的“生产工具”,这种“活态传承”让什川古梨园在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中独树一帜。

景观价值则让这里成为天然的旅游目的地。春季,梨花如雪覆盖黄河两岸,登山远眺“只见梨花不见镇”;秋季,霜叶火红与金黄梨果相映,丰收的车辆穿梭林间。这种四季变换的美景,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类劳作的成果,构成“人与自然共生”的绝美画面。

古树新生:农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探索

什川正走出一条“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农文旅融合新路径。“水陆并进”的交通升级成为突破口。2025年,“水韵什川”35公里黄河航线正式开通,与陆路交通形成“双循环”,游客可乘船沿黄河直达梨园,体验“船在水中游,人在画中坐”的乐趣。交通网络的完善,让什川从“小众景点”变为“全域旅游示范区”,而“春赏花、夏露营、秋采摘、冬戏雪”的全季旅游产品设计,则有效破解了“花期依赖症”。如今,露营基地、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遍布梨园周边,年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9000万元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让“梨经济”焕发新活力。当地不仅做精梨果产业,开发梨膏、梨酒等深加工产品,还依托甘肃省级现代农业瓜菜产业园,打造白兰瓜、蔬菜等特色产业,形成“一主多元”的产业格局。“以前就靠卖梨,现在游客来了,既能吃梨宴,又能带白兰瓜,收入渠道多了。”果农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文化创意与科技赋能更让古梨园“潮”了起来。当地与文化企业合作,以黄河文化为主线,策划“花涧漫游”“梨园奇迹”等沉浸式体验项目,用光影技术重现古梨园的历史变迁。“游客不仅能看梨花,还能通过AR技术‘穿越’到明代,看先民栽树、浇水的场景。”项目负责人介绍,科技让传统文化“可感可触”,增强了吸引力。

保护机制的完善则为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当地政府每年投入240万元专项资金,推行“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与农户、经营者签订管护协议,对无人照料的古树由保护中心统一管理。“认养古树”活动也吸引了社会力量参与,企业、个人可通过捐资获得古树冠名权,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

什川古梨园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传统农业并非落后的代名词,同时也证明了“保护不是负担,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生动诠释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不仅能生产食物,还能提供生态服务、传承文化、创造景观,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面向未来,什川古梨园正站在新的起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这里将继续深化农商文旅融合,讲好“古梨树故事”,让千年农耕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黄河依旧东流,古梨树仍在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过去与现在对话,传统与现代交融,什川古梨园用600年的坚守告诉世界: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智慧,永远是最珍贵的遗产。

出品:中国网文化发展中心

鸣谢:中共皋兰县委宣传部

策划:蔚力 魏博

文案:杨俊康

设计:王瑞娜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