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钱”何以激活传统戏曲生命力
更新时间:2025-09-02 08:47 浏览量:1
倪伟 夏莲
激活传统戏曲的生命力,需要什么?有时,一元钱就够了。
“法律条条从头看,事大事小理通天……”8月30日晚,渭南市儿童影剧院内,秦腔传统剧目《游龟山》准时上演,剧场内座无虚席,观众们轻打节拍,跟着旋律哼唱,不时爆发出鼓掌声和赞叹声。
这是陕西省渭南市“一元剧场”文化惠民品牌活动中常见的场景。2007年,渭南市在全国首推“一元剧场”:群众只要花一元钱买票,就能欣赏一场秦腔演出。那时没人能想到,在此后的18年里,“一元剧场”演出1000余场,惠及线上线下观众超3000万人次,获评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这不仅让秦腔走出了传承困境,还成功推广到全国,让更多剧种受益。
“一元剧场”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就在一元钱。
一元钱和不要钱,从金额来看,差距不大,实际效果却大不一样。以往“免费送戏”的福利模式,经常出现“有票的人不去看,想看的人没有票”的情况。“一元剧场”象征性收费,不仅让秦腔舞台重新红火起来,而且培育了观众的文化消费意识,形成“看戏有价值”的社会共识,为以后推出更丰富的戏曲作品,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更大空间。
一元钱的面值很小,并不能为剧团盈利,只是稍稍缓解了成本压力。“一元剧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并非商业演出项目,其主要经费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和一些冠名、专场等商业收入保证运营,这种政府主导、财政补贴、剧团服务、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使演员有戏演,观众有处看,形成了“演”与“看”的循环,成功盘活了演艺经济。
一元钱的作用很大,作为一把钥匙,同时打开了供给与需求“两把锁”。在需求侧,一元票价极大降低了文化消费门槛,用实惠把观众拉回剧场,重燃看戏热情。在供给侧,则利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增强了戏曲行业的造血功能。以渭南市秦腔剧团为例,借助“一元剧场”模式,剧团减轻了生存压力,创作活力迸发,十余年间复排经典剧目50余部,创排新戏10余台,促使戏曲回归大众文化消费主流市场。
一元钱拉近了戏曲与人民的距离。“一元剧场”的票价很亲民,表演形式更亲民。流动舞台车将秦腔送到戏迷家门口,“现场+直播”吸引“云端”观众,再加上邀请戏迷登台的做法,更是将剧场变为文化共创空间。当菜农饰演《铡美案》里的秦香莲,电工化身《周仁回府》里的忠义之士,秦腔便回归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艺术本质。
渭南“一元剧场”18年的探索证明: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输血保护,而是通过机制创新重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现在,除了陕西渭南,河南周口、湖南岳阳等地也推出了“一元剧场”,秦腔、豫剧、花鼓戏在各处舞台上大放异彩。有时候,一元钱的价值,远超货币本身,我们乐见“一元钱”激活更多传统戏曲的生命力,因为这既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突围之路提供了样板,更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