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根育心守初心 立德树人向未来
更新时间:2025-09-02 07:55 浏览量:1
清晨的阳光漫过教学楼顶,落在操场上奔跑的少年身上,也落在教室黑板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鲜红字迹上。
这一幕恰是基础教育最生动的注脚——教育如灌溉,浇花需浇根,育人必育心。立德树人这粒种子,唯有深植于党的领导这片沃土,才能在家校社协同的雨露中,长成支撑民族复兴的栋梁。
一、把准方向:让根脉扎在红土上
基础教育阶段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期,方向的校准容不得丝毫偏差。在某市实验小学的思政课堂上,教师正带着学生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长征路上“半条被子”的温暖,到抗疫前线“逆行出征”的担当,一个个具象的故事取代了抽象的概念,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读懂“为什么跟党走”。这正是把握教育政治属性的生动实践——党的领导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转化为“小红星讲解员”“红色剧本杀”等少年能懂的语言,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向,变成扎根心底的认同。
教育调研显示,近年来中小学红色校本课程覆盖率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孩子能指着课本里的英雄说“我想成为他”。这印证了一个真理:只有让党的领导融入教育肌理,让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坐标,培养出的才会是“脚下有根、心中有光”的新时代少年。
二、守好阵地:让校园成为成长的净土
“这本绘本里的故事价值观有问题。”在某小学的“读物审议会”上,家长代表指着一本进口绘本直言。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各校已成常态——从教材选用到课外读物进校园,从研学基地遴选到社团活动审批,一套严格的“过滤网”正在筑牢。某区教育局开发的“读物筛查系统”,通过AI识别与人工复核结合,已拦截不良内容书籍300余册,让校园书架始终充盈着阳光与正气。
作业减负的成效同样显著。三年级学生小林的妈妈发现,孩子放学后不再埋首习题,而是带着画板去公园写生,或是跟着社区老人学扎染。“以前作业要写到九点,现在七点就能做完,还能参加学校的‘星空实验室’社团。”这背后,是“书面作业总量控制”政策的刚性落实,更是教育者对“育心”本质的回归——减少机械重复,才能腾出空间培养创造力、专注力,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锤炼意志。
三、协同共育:让养分穿透层层土壤
“孩子最近总说‘不想当班干部’,是不是在学校受了委屈?”某家长在“家校连心群”里的留言,半小时内就收到了班主任的电话回复。这样的即时响应机制,正在破解“5+2=0”的教育困境。某街道创新的“家校社协同中心”,每月邀请民警、非遗传承人、心理医生等“校外辅导员”驻点,孩子们在“防诈骗情景剧”中学会自护,在“陶艺创作”中体会坚持,在“心理沙盘”中敞开心扉。
体育课上,退役运动员指导的“趣味体能赛”让学生爱上运动;劳动课里,农民伯伯带着孩子们种的菜苗已冒出新绿;美育课堂上,戏曲老师教的水袖动作成了课间操新姿势……当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室四壁,当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当社会资源转化为成长养分,“立德树人”便有了更丰富的注脚。
放学铃响,孩子们背着书包跑出校门,脸上带着被阳光晒出的红晕。他们中,有人捧着刚获奖的科创作品,有人哼着新学的戏曲唱段,有人正给接自己的家长讲课堂上的红色故事。
这便是基础教育最美的模样:根脉扎在党的沃土上,养分来自家校社的协同,最终结出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果实。而浇灌这一切的,始终是那颗“浇根育心”的初心,那份“立德树人”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