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展精彩开展!持续至9月17日!
更新时间:2025-08-31 11:39 浏览量:3
金秋9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苏州市人民政府承办,昆山市人民政府、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执行的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隆重启幕。作为其重磅系列活动之一,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特别策划的“光影永续 戏韵新生——戏曲电影展映”于8月30日精彩亮相,活动将持续到9月17日。
非遗焕新
木偶灵韵跃动光影
充满戏曲韵律的音乐在江南分馆四楼响起,一位穿着蓝色僧袍、斜挎深红木鱼的小沙弥偶人,在表演者的操控下忽左忽右、时急时缓。台下的观众们纷纷叫好,许多孩子更是趴在舞台边缘,睁大双眼,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谁能想到,原本在泉州一票难求的木偶戏,这一次在江南分馆让观众看了个尽兴。这场精彩的表演,也正式拉开了本次戏曲电影展映活动的序幕。
来自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的四位专业演员——胡力伟、杨耀鑫、吴芸、张育淳,受邀登台,为江南分馆的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盛宴。《小沙弥》《钟馗醉酒》《青春梦》《驯猴》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表演者们通过娴熟的提线技艺和细腻的角色塑造,让一个个制作精美的木偶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现场观众沉浸于这场传神动人的艺术表演中,掌声与喝彩不绝于耳。
今年11岁的王亦凡小朋友已经不是第一次看木偶戏了:“我之前在嘉兴看过一次,这次能再看到,特别开心。我觉得小木偶动起来非常神奇,真希望自己也能动手操作一下!”
表演结束后,电影《中国的木偶艺术》通过影像引领观众进一步领略了木偶戏的独特魅力。映后交流环节中,四位表演老师再度登台,为观众揭开了木偶戏表演的幕后技艺与奥秘,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这一非遗艺术的认知。
通过老师的介绍,观众了解到泉州木偶戏源远流长——它最初由中原传入闽南,逐渐生根发芽,延续至今。“至今我们剧团仍保留了七百多出传统折子戏。我们的曲牌唱腔也极具特色,称为‘闽南傀儡调’,现存曲牌三百多支。而演员的培养也不限于表演本身,老师还会根据每个人的声音条件来划分行当,也就是‘生、旦、北、杂’。”
谈及木偶戏在当前的传播与发展,老师们坦言,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始终是热爱。不论是费尽心血完成一尊木偶的制作,还是收获观众的掌声、换来孩子们的笑容,每一种成就感都让他们难以忘怀。胡力伟回忆道:“我是上海戏剧学院木偶本科班出身,那时候班主任就组织我们去儿童医院表演,那些不能出院的孩子们看到木偶就特别开心。木偶戏可能收益不是太高,但是能坚持到现在的各位老师,其实都是有情怀的。”
昆腔新声
用昆曲电影演绎昆山先贤
除了非遗艺术木偶戏的精彩活动,最新的昆曲电影《顾炎武》特别点映场也在江南分馆举行。此次点映意义非凡——昆曲艺术发源于昆山,今年又恰逢明末大儒顾炎武诞辰412周年,以昆曲艺术演绎本土先贤的生平故事,再经由电影语言的现代表达,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创新,更是一场跨越四百年的文化对话,活动吸引大批戏曲爱好者慕名而来。
更令现场观众惊喜的是,影片主演、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与龚隐雷也亲临现场,作为主创代表参与映后交流环节。他们从多个角度,分享了演绎心得与幕后故事。
柯军说,希望用电影和昆曲讲述顾炎武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的历史名人,认识昆山的这张文化名片。
不止放映
多维角度展现戏曲魅力
本次活动精选七部跨越不同年代的戏曲电影佳作,包括木偶戏《中国的木偶艺术》(1956)、扬剧《百岁挂帅》(1959)、动画《大闹天宫》(1961)、京剧《真假美猴王》(1983)、粤剧《白蛇传·情》(2019)、《满江红》(2023)以及昆剧《顾炎武》(2025),安排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和昆山文化艺术中心草坪剧场联动放映,为观众带来多元观影体验。
展映还特别策划了多场映前表演和映后交流,特邀多位戏曲名家参与,包括江苏省扬剧团副院长陈东、福建京剧院李献科、张旭以及一级演员曾小敏等,与观众展开深度对话,分享创作心得与艺术感悟。
除此之外,江南分馆还于三楼精心推出戏曲艺术专题展陈。展览特别呈现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昆山当代昆剧院支持的多件珍贵戏曲盔头与戏服,包括蝴蝶盔、虎头盔、判官帽等七件精美盔头,以及两套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戏服。
现场辅以大幅经典剧照,定格舞台绝代风华;浓墨重彩的脸谱海报,再现梨园千般神韵。整个展览以“实物+图像”虚实结合的形式,引领观众穿越时光,纵览戏曲艺术的丰富形态与独特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博大精深。
资深戏迷傅女士赞叹道:“非常喜欢这次的展览,都是我们戏曲爱好者想看到的。除了精美的服饰,还有许多专业的知识讲解,真的是受益匪浅。”
戏影载道
让传统艺术精彩出圈
自2018年启幕以来,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已步入第七年。经过持续稳健的推进与不断创新,这一盛会已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的高质量繁荣,贡献了显著力量。
本届盛典聚焦武戏展演,汇聚全国31个剧种、53家院团的107部剧目,呈现39场精彩演出,其中包括8台大戏和31台折子戏。参演人员超3000人,阵容中不仅有36位“文华表演奖”“梅花奖”及“白玉兰奖”得主领衔登场,更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同台献艺,形成老、中、青梯次衔接的艺术人才格局,真正实现名家与新秀交相辉映。演出场景也从传统剧场拓展至文博场馆、高校、历史街区、集宿区等多类空间,推动戏曲艺术深入基层、贴近大众。
而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自开馆以来,便始终坚持通过常态化电影放映、艺术普及教育、主题展览陈列等多元形式的有机结合,持续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播。每月常设专题“姑苏戏苑”,以低至10元的惠民票价面向公众,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等领导嘉宾曾一起为“姑苏戏苑”戏曲电影放映厅揭牌,标志着江南分馆成为传播戏剧艺术的常设阵地。此外,“经典的诞生——中国戏剧经典保留剧目文献展览”和优秀戏剧电影展映的落地,也进一步丰富了馆内戏曲艺术生态。
作为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映既是对传播戏曲艺术的延续深化,更是以影像为媒介,通过多种维度的呈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出圈的重要实践。
水袖翻起,唱尽古今悲欢;光影流转,定格须臾芳华。当古老的戏曲艺术挣脱时空的桎梏、打破舞台的边界,以“表演+电影+赏析+展览”的多元形态走进大众视野,观众得以沉浸式感受其深厚底蕴与魅力,即便年轻一代,相信也必能与这份美深深共鸣。这种 “破界” 与 “连接”,不仅让传统戏曲以更生动、更持久、更贴近当代审美的方式走近大众,更让这门承载着中华文脉的古老艺术,在光影赋能下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