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于魁智为何这样贬低样板戏?他竟认为样板戏不是京剧

更新时间:2025-08-27 09:26  浏览量:2

样板戏,到现在都还“翻案”不停。有人一听就起鸡皮疙瘩,有人一提就振臂高呼,全国人民、老少爷们儿,谁都能说两句——真是戏比人还热闹。要说对样板戏最“咬牙切齿”的几位先生,也都是文化圈里叫得响的名头:巴金、邓友梅、余秋雨、莫言。倒不是他们谁看了《智取威虎山》掉了饭碗,而是那段年头烙在心上的什么东西,想抹都抹不掉。

巴金先生的那句“烙下的火印”其实带着点生活气息。你想,那是老爷子过年,客厅里忽然有人清唱起“样板戏”的腔儿,他原本已经忘了这出戏,听着却突然汗毛发立,连做了几天噩梦。这种刺激,大约不是单纯的艺术问题,更像是在他的神经里,一根线,被这腔调勾了一下,旧时的不舒坦就砰然回来了。想起小时候一些长辈也是这样,某些旋律、某种味道一刺激,整个人都不好了——时代的印记,有时候就是这么个路数。

邓友梅也不留情面。他听不得这些戏,也不想跟那些“哼唱样板戏”的人掺和。当然了,在他眼里,《白毛女》都上不了台面,何况样板戏。这种好恶往往带有圈子风格,有时候甚至像吃饭挑菜——这碗面不是我家里来的,怎么吃下去?言下之意,“京剧”就应该是他们那个味儿,别的都不算。同样,余秋雨动辄上纲上线,说生来就“每个毛孔都脏”,莫言说它“畸形、怪胎”——其实骨子里还是对特殊年代的反感罢了。

你看这群人,嘴上痛批的,其实未必都是样板戏的内容,也未必从头到尾仔细琢磨过艺术造诣,更多是那股时代的“恨劲”,一咬牙,什么都是错的。这让我想起某次聚会,有人问:“你听过杨子荣那段‘打虎上山’吗?”一堆人直摆手,“那不就是那个年代的东西!能好听?”可又没真坐下来听个完整。这就是那种“先入为主”,还没坐稳,观点就先端好了。

不过要说艺术本身,样板戏真那么“不堪”?那些先生们各有理由,其实很大一部分还是个人情绪,尤其是被那个时代折磨得焦头烂额的文化人。可咱们常说,艺术跟人分不开,但也不能一刀切,把个人怨情砍在舞台上。单拿《智取威虎山》说事儿吧,剧中的“打虎上山”,你细想那些动作,别说老戏迷,哪怕初学的孩子,台上一顺下来,也知道这活得有多费劲——借了传统京剧里的套路,又添了不一样的拼接,人家演员不是光靠腔调,身体力行地给观众上课。

有些像于魁智的京剧大拿,他在“批判样板戏”上更是不让步。他说这不是京剧,是“挂羊头卖狗肉”。有戏迷听了气不打一处来,满网络都是“痛心疾首”——怎么能恨自己老祖宗一样的东西呢?而于魁智自己也别算轻松,一顿抨击,弄得仿佛背史了黑锅,成了众矢之的。

也不是说他的讲法没有道理。于魁智觉得“八部戏推出那么多年,有几个新腔?全是老瓶装新酒。”他强调美感被偷走了,京剧的传统被撕裂了。这种看法,其实一部分是唱腔的讲究,一部分是年代的执念。老派京剧讲一个“韵味”,样板戏偏爱搞革命,俩方向不搭。甚至他说“样板戏加速了京剧衰亡”,这算是顶门的话了。可要是问,袁世海、谭元寿、高玉倩这些顶级老先生,他们难不成不是京剧演员,也是“歌剧”演员?这事往细节里掰开了,谁也说不清,都是一肚子各自的“师承”的规矩。

这让我想起一件闲事。早年间在胡同里看过老人家排练“马舞”动作,摔腿、甩大衣、拧叉,光是一套下来,院里的小孩全学会了蹬腿,人家说那不是戏是体操。可谁知道,正是这些动作,才让“杨子荣”有了独特的英气。你仔细琢磨《智取威虎山》那场“打虎上山”,动作行云流水,不仅承古法,也带了新意。如果“京剧”就只剩老腔老调,那岂不是零创新?艺术要是死板,观众也就死板了,那还不如找两块木头比拼谁更“正宗”。

再看看样板戏的化妆。以前京剧都是张脸谱,红的、黑的、黄的,眉毛跟刀子似的,特有派头。可样板戏来了一手淡妆,眉毛修长,眼睛分明,人一上台,没那么多“张扬”,反而透着英气。这个做法说是写实,也许是戏改,也是时代审美变了。多少人觉得失了魂,多少人觉着好看——没有一杆尺,凭心里的感触罢了。

还有唱腔,一说起念白改革,很多“老爷子”都难以接受。说什么诗词、节奏、美感,让人绕晕。但《杜鹃山》把念白做到了有韵律又好懂,观众听得明白还不觉得疏离。那些诗一样的词,板眼分明,节奏铿锵,唱的人过瘾,听的人也能入戏。“现代京剧”,其实在这里找到了和传统的平衡点,没有全丢老底,也没照搬新潮,算是一种“活着的变动”。

不过也别讳言,样板戏的产生和文革离不开,创作思想被裹得紧紧的。歌颂的是工农兵、革命群众,刻意避开家庭与爱情,情感被挤干了胭脂水粉。这种偏左路线,使得戏没了温柔缠绵的细致,也许少了点人味、多了点政治意味。可你说它一无是处?偏偏台词、唱腔、动作,每一项拿出来都能让人念叨半辈子。汪曾祺那会儿参与了《沙家浜》的改编,“智斗”里的对白,简直是被人当作文学典范拿出来玩味。要是说“艺术价值全无”,未免太绝了。

说到底,观众的态度始终是最微妙的。有人怀念“八亿人民八个戏”,有人一天到晚只喷。可五十年后,你找京剧队伍站出来,能有哪部新戏超过样板戏的影响力?唱腔到现在还被后辈照刷,连老师都拿它当范本。有时候想,真的该问问这些“批判家”,你这一身反对力度,究竟推动了什么新的好东西?还是什么都在原地打转,光剩嘴皮子硬了。

我有时爱琢磨,戏这一行风浪变了几十年,谁还搅动得动整个剧场的共情?于魁智们这么批,有他道理,但也许不是唯一的“真理”。样板戏有没有错,有!有没有美?也有!好不好,得看你是怎么品的,喜欢的人往死里喜欢,厌的人闭眼就骂。但从头到尾——它就是中国京剧的一段命运,绕不开,忘不了,评不尽。

或许终归一句,戏是给人看的。哪管它什么派,哪怕是“怪胎”,只要有人爱、有人想,便是舞台上的一朵花。样板戏是不是京剧的顶峰?没定论。但它曾走进亿万家庭、萦绕在腔子里、留在梦里,那些赞、那些骂,都是活生生的声音。你问我,哪一个才算“正宗”?谁来决定?戏里戏外,有些事,终究还是留给观众的一声叹息罢了。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