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1952年,上海《大公报》首次以“黄梅戏”这一名称正式指称原产于安徽农村的戏曲形式,从此,“黄梅调”的旧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更新时间:2025-08-28 09:20  浏览量:2

大戏黄梅:石牌镇的回响

长江水缓缓东流,岸边一个九岁的小姑娘望着波光,轻声开口,为我们揭开了黄梅戏的故事。

时光倒转至光绪五年。彼时,慈禧太后已垂帘听政十八载,朝局诡谲,而民间却悄然酝酿着变革。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自制小火轮正是在这里诞生——旧时代正被技术的微光一点点推开。

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黄梅戏悄然萌发。胡普伢,这个名字被永远镌刻于戏曲史——她成为中国黄梅戏历史上第一位女演员。她的出现,像一道微光,照亮了原本只属于男性的舞台。

不久后,上海《申报》首次刊出有关黄梅戏的报道。文中写道,黄梅小戏与花鼓戏相差无几,“少年子弟与农村妇女皆喜闻之”,却也被斥为“伤风败俗”,屡遭地方官府查禁,却始终禁而不绝。民间的声音,如同江水,终归要找到自己的出口。

而在那时,女孩子因家境贫寒被送去当童养媳,并非什么奇闻。胡普伢是如此,后来名扬全国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也曾走过同样的路。她们从苦难中起身,以歌以戏,诉说悲欢。

长江依旧浩荡。那个小女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1952年,上海《大公报》首次以“黄梅戏”这一名称正式指称原产于安徽农村的戏曲形式,从此,“黄梅调”的旧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在此以前,黄梅戏长期被主流社会贴上“淫戏”的标签。由于其许多剧目——如《烟花女自叹》描写妓女生涯,《闺女自叹》直白叙述闺房生育情节,《私情记》中充斥露骨词句与狎亵行为——大量渲染男女情爱甚至性事描写,因此被许多地方政府列为禁演对象。当时舆论普遍认为:黄梅小调内容粗俗、败坏风俗,应予抵制。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改造这类一度被斥为“淫戏”的地方花腔小调,使其主题与表现方式符合新时代文艺的要求,成为大多数黄梅戏班和艺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