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无空调时代的夏天:从童年到戏曲演员的酷暑经历
更新时间:2025-07-18 08:26 浏览量:9
01夏天的回忆与体验
△ 热烈的童年回望
近来天气多变,部分地区遭受暴雨侵袭,而另一些地方则闷热难耐。这样的气候变幻,不禁让人想起小时候在没有空调的夏天里,如何度过那些炎热的午后。小编还记得,那时我经常躺在沙发上,剥一只软桃子的皮,感受着电风扇带来的微凉。
想想自己的钱包,凉快了不少。小时候,家里没有空调,爸爸总是开着冰箱门,头朝着冰箱门口睡觉。有一次,妈妈发现时,冰箱里的东西已经都融化了,她气得大骂。那时,电风扇对我来说已经是高科技了。在院子里,有一条巷子,巷子里吹来过堂风,我常常躺在摇椅上,享受一个下午的清凉。山上,后门有条清澈的小水沟,我放上竹躺椅,轻轻摇动蒲扇,听着如雨的蝉鸣。午后的阳光落在水面上,光影摇曳中,我美美地睡了一个午觉。
每年暑假,我最期待的消夏时光就是妈妈把凉席铺在地板上,我们一边吃爸爸切的大西瓜(必须切成一半用勺子舀着吃),或者妈妈做的绿豆沙,一边看暑期黄金档的《西游记》。老式的电风扇吱吱呀呀地转动着,夏天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这种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忆,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记得有一次,我把老公和他朋友安排在车公庄看戏,然后顶着大太阳走到文津街去买奶油炸糕吃。虽然那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但那美味的奶油炸糕却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 戏曲演员的酷暑生活
这些回忆,大多与亲情和童年有关。我们怀念那吱吱呀呀的老式电风扇,铺在房顶和河边的凉席,以及冰镇着水果、蔬菜和小朋友的凉水盆。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夏天充满了汗水——戏曲演员。
谭元寿先生曾戏言,若再开政协会,他会提交一个提案:抓住小偷后不打不骂,而是将其推至烈日下暴晒,无需多时,小偷便会供认不讳,甚至可能再也不敢行窃。这正是戏曲演员们日常生活的写照,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过着这样的日子。下乡演出或平日练功,都是在露天进行的,没有降温设备。没上妆时,只能躲在台底下寻找一丝阴凉。由于我们是民营团,需要自负盈亏,所以即便天气再热,也不敢轻易休整,否则就得饿肚子。
过去,剧场里很少有空调。在我刚入行那会儿,河北的剧场里甚至连电扇都没有。扇子虽然能扇风,但只能吹到脸,对于穿着厚戏服的我们来说根本无法降温。那时,我们穿戏服里的“衬”被称为“水衣子”,“水”即汗水。它厚重且吸汗,每次演完戏后都会湿透,然后喷上酒晾干,第二天再穿。所以,没有空调的夏天,戏曲演员确实很受罪。
虽然现在有了空调,但夏天演戏依然很辛苦。记得我们读戏校时,条件艰苦,白天练功还能勉强应对,但晚上睡走廊时,经常会被半夜起床上厕所的同学踩到。条件稍好的同学会配备微型电风扇,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得靠自己度过炎炎夏日。进入戏校后,宿舍里依然没有空调和电扇。夏天集训时,晚上经常热得睡不好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冲凉降温,有时甚至要冲两三次才能稍微缓解一下炎热。白天练功时同样没有空调的庇护,汗出多了也只能在太阳下晒干继续穿。时间久了,练功服边角就会结上一层薄薄的盐花。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老师偶尔炖的排骨汤或绿豆汤却成了我们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小时候在学校演出,由于没有空调,学院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找来三个老北京的大盆,里面搁上冰块,再拿着风扇吹向冰块。但遗憾的是,这并非为演员降温,而是为了缓解观众席的炎热。我曾有一次在台上晕倒的经历,那是在陪父亲所在的业余剧团演《龙凤呈祥》时。当时的剧场同样没有空调,夏日的酷热让人难以忍受,我最终因体力不支而无法继续演出《甘露寺》。
参加工作后,我进入了国家京剧院。在那个年代,团里还没有空调设备。在炎炎夏日里练功,男演员们常常是赤膊上阵,光着膀子排戏。虽然那时候的夏天似乎没有现在那么热,但我们的训练依旧艰苦。
小时候,老师总说好角脸上都不出汗,因此每次上课前,我们都会提前拉几遍戏,试图在老师到来之前尽量多出汗。在那个年代,我们没有冰箱和冷饮可享,只能依赖凉白开和冲凉水澡来降温。有时,北京的同学能吃上西瓜,那是家长送来的;而外地同学则只能用绿豆泡在暖水壶里熬成绿豆汤来解暑。
在最炎热的时节,我们会在屋子的地板上铺一张大席子,坐着看书或写曲。每当热得难以忍受时,我们就用喷水瓶往身上头上喷水来降温。后来,我丈夫特地买了一个浇花用的喷雾瓶给我,让我可以随时随地向身上脸上喷洒水雾,这种清凉的感觉至今仍让我忍俊不禁。
2006年6月末,我应上海京剧院的邀请,加入了他们的《智取威虎山》剧组。那时正值宣传部要求下基层送清凉的活动期间,我们在松江进行了八场演出。然而,6月末的上海气温已接近40度。尽管剧院的观众席上有大吊扇吹风,但后台却什么都没有。我饰演的是穿着皮大衣、棉帽子、戏份重、运动量大的杨子荣角色,这无疑增加了我的演出难度。
那年夏天的剧照
演出前,单位发放了工作餐,但我决定先留着,等演出结束回宿舍再享用。那天的化妆过程异常艰难,油彩无法附着在脸上,汗水淋漓。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化好妆,戏也拉开了帷幕。在第二场戏中,李永奇饰演的角色因高温而身体不适,他回到后台便开始呕吐,脸色苍白,无法起身。我虽然戏份繁重,但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依然坚持完成了演出。然而,到了第六场戏中场休息时,领导和舞台工作人员围着我,化妆师也试图为我补妆。他们意识到情况不妙,小演员们纷纷出现不适。如果主演杨子荣无法继续演出,整场戏将无法进行。那时,我无法言语,只能摆手示意,多说一句话便要呕吐。同事们拿着扇子为我扇风,默默地守护着我。那天的演出中,我拼尽全力,观众的反应也十分热烈。演出结束后,我疲惫地回到市区宾馆。洗完澡后准备用餐,领导关切地让我先休息,给我准备了盒饭。然而,当我到超市购买冰镇啤酒时,却发现盒饭已经变质。无奈之下,我只能选择方便面和咸菜,配着冰镇啤酒解决晚餐。这就是那年夏天演出的真实写照。
2004年,我踏入中国戏曲学院,开始了大学新生活。大一的同学们都住在条件简陋的校外公寓,没有空调和风扇,炎炎夏日里,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来降温,但高温似乎总是难以抗拒。后来,我们发现了新的避暑胜地——天台。每晚12点过后,我们都会带着凉席和毛巾被,来到天台上铺就一片片的清凉。大家共享着有限的蚊香和花露水,聆听着耳机中的音乐,聊着天,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对面的男生宿舍楼也有同样的情况,天台上灯火辉煌,有人吸烟,有人练功,还有情侣在各自的天台挥舞着手机发信息,不知他们如今是否还在一起。
那年夏天,我们公寓对面住着一个剧组,据说是刘亦菲所在的小龙女剧组。我们常能看到她深夜在院子里挥剑练习,或是顶着烈日在刀枪把子上练功。她们的生活同样充满艰辛,明星的光环背后,是她们不懈的努力与付出。
观众或许并不知晓,许多剧场后台的空调温度调得很低,而台上却并无空调设备。这主要是因为台上的灯光过于炽热,有时大戏会使用两三百盏灯,即便我们的小剧场戏也需七八十个灯,这对演员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尽管如此,台上依旧不允许安装空调,因为一旦开启,风吹动衣物,观众便会察觉,这是为了保持演出的真实性和传统韵味。
在炎炎夏日,我们院的许多武生即便在高温下也坚持关窗练功,全副武装却仍汗流浃背。这种精神令人钦佩。就连年过七十的杨少春老师也依旧如此。
戏曲演员们常年在没有冷气的舞台上穿着厚重的戏服练功,汗水浸湿了每一寸舞台。正是这种对职业的敬重和对戏曲的热爱,才塑造了他们舞台上那一招一式的精彩演绎。每一滴汗水都凝聚着他们的职业精神和艺术追求。